第155章 人性永不泯灭!(1 / 2)

加入书签

“王守仁不是个喜欢空口说大话的人,他说了的事,他就真的去做。

  哪怕挨了老爹的一记耳光,还被发配去江右娶了老婆,他也不忘去追寻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圣贤哪有这么容易做到呢?

  要成为圣贤,你首先就是要领悟一种世界上最为深奥,最为神秘,最为深邃的事物——

  道!

  何为道?

  传说这是一种无影无形,又无处不在的之物,它轻若鸿毛,又重于泰山,如果你能够获得这么一个东西,你就能够了解世界上所有的奥秘,通晓世上所有的知识,识破一切伪装,天下万物皆可归于你的手中掌握。

  佛有佛道,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此即所谓佛者之道。

  习武之人也有自己的武道,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摘叶飞花,伤人立死,手中兵器不执着于具体样式,即修成了武者之道。

  而我们十八岁的王守仁,想成为圣贤,追求的是读书人的道,也叫儒家之道。

  它又被称作‘理’,从读书中悟来,拿出去即可通行于天下,使人通晓天下万事万物,宠辱不惊,心胸开阔,无惧无畏,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以想象,如此泛用的东西,你想要理解它为何物都难如登天,想要掌握它更是难上加难。

  这么难的东西,有没有什么方法途径去获取呢?

  你还别说,真有!

  如果你去问一名佛教徒,如何得道,他可能会给你如下答案——

  把佛像烧掉去取暖;

  佛陀身边的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其实是挑粪的;(罪过罪过,这是一个叫德山和尚的回答,不是我说的。)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目中无佛,心中有佛。

  从上面一些得道高僧的回答,各位听众您大概能了解道为何物了吧?

  不破不立,往往要先成为世间俗人眼中的疯子、叛逆者、狂妄之人,然后你才能真正接触到‘道’为何物,才能成为真正的圣贤。

  现在,你应该能理解王守仁要做圣贤这个志向,到底有多难实现了吧?

  到时候,可能就不是他老爹给他一巴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甚至有可能会惹来杀身之祸。

  除非……你足够强大!”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原来求道是这么艰难的吗?

  一名佛教徒要把佛像拿去当柴火烧,想想就够让人害怕的。

  世界终究是活成了我想象中的疯癫模样!

  但通过这个切实的案例,的确让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王守仁的追求,到底有多难。

  你可以想象,一个普通的佛教弟子,假如敢把佛像拆了,拿去当火柴烧,寺庙里的长辈和同门,会怎么看你?

  只怕遇上些脾气火爆的,能把你当场打死!

  而且涉及到信仰的东西,即便是官府也不好多说什么。

  做了一件事情,然后被打死了,或者干脆被逐出师门,今生永远不得迈进寺庙重地半步,显然这样的结果,不能被称作“得道”。

  那怎么样才能算呢?

  必然是你做出这件事,传遍天下,让各地的寺庙都争相传诵效仿,让此事能成为辨经场上的经典论据。

  如此才算是真正得道,因为你已传道于天下。

  所以,唯有那些已经德高望重,甚至在教徒心目中,你已经是天下第一禅师境界,论佛法修为,已经没有人比你更高了,论辈分地位,你也已经是冠绝当世。

  如此你所做的一切,才能被奉为真谛。

  因为没有人比你更接近佛陀!

  “对十八岁的王守仁而言,想到得道,进而成为圣贤,又谈何容易呢?

  但幸运的是,他还真在读圣贤书中,找到了方法。

  答案是四个字——

  格物穷理!

  圣人告诉年轻的王守仁,理是无处不在的,田地里耕作的黄牛身上有理,你家后院摆放的破瓦罐破箱子有理,你小时候在院子里随手堆起来的泥巴也有理。

  领悟理的方法,在于格。

  至于怎么格?

  圣人没有说。

  他只是告诉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十八岁的王守仁读到这里,和三年前在关外一样,他又觉得自己行了。

  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寻道之路。

  他的寻道之路从一根竹子开始,几天几夜,王守仁都在自家院子的花园里格‘竹’,可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来,他不仅没有能够顺利悟到道之所在,反而是把自己给整感冒了。

  于是第一次,他开始怀疑起书中的圣人之言,这样格物,真的是对的吗?

  年轻的王守仁陷入了迷茫,他找不到答案。

  而他老爹王华也是气得够呛,觉得自己可能管不了这个儿子了,于是和王守仁展开了谈判。

  王华说,以后你想做什么就去做,我不管你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你先去给我考个进士回来,毕竟你爹我虽然成就不高,但好歹是个状元,你也不能太给我丢脸吧?

  王守仁想了想,觉得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于是点头答应了下来……”

  “等一下,知书,成为进士这个条件都还不算苛刻吗?我看过一个统计数据,古代全国平均下来,好像每375万个读书人里面,才有一个人能考中进士吧?”

  “没错,考进士可太难了,唐初期每年才出3-5个进士,宋代平均每年70多个,清朝科举改成两年一届,人数稍多,但也是每年只有100出头。”

  即使是在数量最多的清朝,每年也才100个进士名额吗?

  太恐怖了!

  听到这个数据,很多原本对进士考试难度没什么概念的听众,都心里发毛。

  特别是明年即将高考的高中生,他们老被灌输,高考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生大考。

  但和古代考取进士相比,高考简直就像是小儿科一样简单。

  说个对比的概念吧,清华北大应该是大部分国内考生的终极高考目标了,单在2014年,北大一个学校在晋省的招生人数,就超过了110人!

  全国新招一本生的数量更是高达36.5万人!

  和清朝平均一年100个进士名额相比,简直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而在王守仁的眼中,老爹让他考中进士这个条件,竟然是“不算苛刻”。

  当概念被理清之后,大家都有点无语了。

  不是,顾知书,你不是要通过节目对抗抑郁的吗?怎么都把我们给整得有点抑郁了呢?

  他们突然有点理解王华的抓狂心态了,这个叫王守仁的小子,的确是很臭屁啊!

  “但王守仁的确是有读书基因遗传的,他二十一岁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举人,旗开得胜。

  不过,由于王守仁还是坚持格物的道路,每年都花很多精力在杂七杂八的事项上,读四书五经基本上是临急抱佛脚,这招到了会试就不灵了。

  六年内他两次落榜,老爹王华也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