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少年王守仁(1 / 2)

加入书签

“乐瑶,你知道成化八年,即1472年,是哪个朝代吗?”

  “你别太小看人了,你说前面那个年号,我可能还不清楚,后面公元历都出了,有点历史常识都知道是明朝啦!”

  “没错,一个明朝乃至整个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就在这个时期出生了,在浙地的余姚地界。”

  “等等,知书你先让我猜一猜,这个未来的大人物,在当时一定是出身贫寒吧?我看书里都是这样写的,在农田里出生,小时候就要替家里下地种田,上山砍柴,下海捞鱼,甚至还未成年就要一手拉扯几个弟弟妹妹艰难长大。”

  “你看的是什么书?”

  “你管我。”

  “好吧,我们今晚的主角,有点不同,他家族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富到流油,但你还真不能说他家就是没有底蕴的暴发户,我说一个他们家族的祖先名字你们就知道了,他叫王羲之。”

  “啊?你是说张子青、曹秋冰、季皋等几位教授在书法交流会上提及过的那篇《兰亭集序》的作者?”

  “没错。”

  嚯!

  这次不是普通的听众粉丝先激动,而是群里的那几个大佬,不淡定了。

  此事还要追溯到一个月前,一场同样在京城举办,但没有顾知书参与的集会。

  是一场圈子里规格很高的书法交流会。

  张子青、曹秋冰、季皋都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了那场会议。

  在会上,张子青当场写了一篇《兰亭集序》,让所有与会者惊为天人。

  张子青直言,这是顾知书深夜宇宙里,一个名为“王羲之”的书法大家所写作品。

  而且他还透露出了一个让人惊愕的信息——

  在顾知书的深夜宇宙里,这篇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书法领域的顶上明珠,属于瑰宝中的瑰宝。

  但目前为止,无论是他张子青,还是北大的其他一众教授,以行书写出来的文章,都达不到顾知书的预期。

  你要说哪里不达标吧,顾知书承认他也说不出来。

  总之就是没那味!

  这可把几个大佬给愁坏了。

  但他们又清楚,这还真不能怪顾知书,说得模棱两可。

  毕竟书法这种东西,本身就是这样,讲究一个整体的美感,一个“韵味”。

  这种美感上的东西,属实是很难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出来,比如这个字的横撇长一些,那个字的点勾锋利一点等等,没用!

  神韵这种东西,不是你调整具体的字迹,就能呈现出来的。

  所以后世是名家真迹,还是后人临摹之作,在顶级的专家眼中,有时候真是一眼就能认出。

  就凭两个字——

  感觉!

  有了感觉,再去从诸如笔触、纸张、印章、颜色等角度来展开分析,不过是为了给旁观者一个“科学”的说服依据罢了。

  但有时候真正的鉴定过程,就是不科学的,凭“美感”二字即可下判断。

  几个教授好长时间内都在纠结这个问题,到底《兰亭集序》的真迹,是长何等模样?哪怕只能窥见七八分的风采,也是人生一大雅事啊!

  可顾知书自己也写不出他见过的《兰亭集序》真迹,最多只能在张子青等人写出来的文章基础上,去进行点评。

  最初得到的评价是只有二三分像,后来慢慢涨分涨到了有五六分像,再往后就涨不动了。

  虽然张子青等人在书法领域,没有投入太大的心思精力,只当是日常工作之余的调剂品,但也毕竟写了几十年的毛笔字。

  自己费尽心思写出来的文字,被年轻人点评只有真迹的一半水平,内心多少也是有点不服气的。

  于是几位聚一起商量,在征得顾知书的同意后,就把文章拿到了书法交流会上。

  看看那些专门沉浸行书门道的书法大家,能不能把这篇文章,写出足够的韵味!

  于是众多网友们通过这个契机,第一次认识了“王羲之”这个名字。

  并且在交流会上,一众大佬专家眉头紧锁,小心翼翼的模样,让无数网友们看了直呼惊奇,了解事情经过后,对《兰亭集序》这篇“天下第一行书”的名头,也记在了心里。

  没想到居然在本期的《故事人生》之中,再次梦幻联动。

  的确,顾知书这么一说,大家就能理解了。

  祖上出过王羲之这种顶级书法家的家族,的确不是普通的暴发户能比拟的,所谓的家学渊源,就体现在此。

  别说是古代那种社会环境,你提及祖上有这么一号人物,大家都对你肃然起敬。

  就算是现代社会,你要说出自己家族出个一位一等功的英雄,大家也会对你刮目相看。

  觉得这人家风不错,能处!

  这就是真正的祖上蒙荫,福泽子孙了。

  “好了,知书,你铺垫了那么多,总该告诉我们,这位天选之子的名字了吧?”

  “他叫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那你快给我们说说这位阳明先生的事迹。”

  “没问题,你刚才说王守仁是天选之子,还真没说错,他不仅出身名门,而且在这一代,还祖坟冒青烟,撞上大运了!

  在王守仁十岁那年,他爹王华考中了当年的状元,于是举家从余姚搬到了京城,王守仁也就因此能接触到当时全国最顶级的名师。

  他从十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天资聪颖,往往能够举一反三,让先生们都大为惊讶。

  但很快,就有老先生发现了不对劲。

  因为这孩子虽然聪慧好学,却也是个坐不住的主,还有些不太文雅的业余爱好,比如舞枪弄棍,学习兵发啥的。

  在当时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武人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你说你一个状元家的儿子,又聪明伶俐,将来前途注定不可限量,怎么就喜欢上了‘偏门’的东西呢?

  而且这位年少的王守仁,奇怪的地方还不仅于此。

  他还很喜欢思考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比如他写下这样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虽然是一首艺术造诣相当低的打油诗,但里面蕴含的味道,可真不小。

  山和月到底哪个更大?

  亲眼所见的东西是不是会欺骗自己?

  小小一首打油诗,却昭示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守仁,就已经觉醒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思维模式。

  后世人们常常将这种模式,称之为——

  辩证法!”

  “哇!”陈乐瑶发出一声惊叹。

  无数听众和她的反应一样,嘴巴张开老大。

  光听前面的还不觉得有什么,但“辩证法”三个字一出来,瞬间就给人一种高上大的感觉了。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几乎是刻在每一个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人心中,几乎不会磨灭的信条。

  然而,一名十二岁的少年,就已经无师自通,掌握了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