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又在挖坑?(1 / 2)

加入书签

罗坚看完结局,在房间内沉默了许久,像是变成了一尊石雕,表情动作都显得僵硬。

  最后法官的自白书,给他一种细思极恐的感觉,哪怕是大中午,都感觉身上冷飕飕的,心里发毛。

  原来全程法官都在用他的目光,注视着其余的九个人,特别是在后半阶段,在“假死”脱身后,他更是肆无忌惮,通过房间里的玻璃窗注视着一切。

  一个“死人”始终在无人注意的角落,直勾勾地注视着你!

  每每想到这个画面,罗坚都下意识地瞥了眼房间的窗户,然后用力地咽下一口唾沫。

  害怕!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他头皮发麻的细节描写。

  在最后女教师于卧室内悬梁自尽时,老法官就站在衣柜的阴影内,静静地注视着她。

  一个老法官没说,书中也没写的猜测,浮现在罗坚的心头。

  假如女教师没自杀呢?

  她能活下来吗?

  能破除童谣的“诅咒”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即使女教师凭借强大的心理意志力扛住了死亡的暗示,她也绝对无法逃离小岛,成功存活。

  因为老法官当时的站位,就说明了一切。

  如果当时女教师没有选择自杀,那他肯定会再次出手,帮对方完成“自杀”的流程。

  正如之前的蜜蜂杀人事件一样。

  对老法官来说,杀戮是一种爱好,这场小岛上的谋杀,是他“艺术”巅峰的作品。

  他绝不允许有任何瑕疵出现。

  所以女教师的结局,早已注定,无论她是死于和上校的争斗,还是凭借意志力对抗了自杀的暗示。

  对她而言,结局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死亡,早已经笼罩在了那座小岛的每一处空气之中,无人可以挣脱!

  罗坚沉默了许久,终于好像是回过神来,打开了手机。

  时间已经接近傍晚,罗坚意外发现,平时热闹非常的聊天群,今天下午竟然一反常态,极其安静。

  两三个小时都没人说话。

  罗坚微微一笑,知道自己没有进错组织。

  怎么说呢,就和你在学校加入一个“热爱学习群”,当在期末考试期间,你还看见群里一大堆人在吹牛打屁的时候,你就应该觉悟——

  妈的,进传销组织了!

  一个个都是骗子!

  如今,群里的沉寂,正好说明了,大家都在专心阅读,全神贯注,且保持着崇高的道德水准,没有半点剧透的消息。

  罗坚欣慰一笑,在群里发了个小狗从水面下冒头出来的表情包。

  配上的特效文字是“暗中观察”。

  有人率先发声,其他人也瞬间冒头。

  “怎么样,基本都看完一本了吧?你们看的是哪本?”有人问道。

  “我看的是《无人生还》。”罗坚爽快回应道。

  “Good!刚好和我错开,我看的是《东方快车谋杀案》,交换下情报呗,不剧透,就说说你对书的评价怎么样?”

  评价么?

  罗坚沉默了一会,内心进行了一番复盘。

  要说这本《无人生还》有没有缺点,那肯定是有的。

  而且不少。

  首先在死亡顺序上,老法官,或者说阿加莎的安排,不算十分严谨。

  假如出现一些“意外状况”,比如将军不曾一个人坐在海边,比如医生不是那么轻易地相信了法官等等,都可能会导致阴谋的败露。

  至少也会打乱谋杀的节奏,让童谣的顺序出现混乱。

  这场“艺术品”一样的谋杀过程,并不如老法官描述的那般完美,从事后诸葛的角度进行反推,还是能找出许多不够严谨的地方。

  这一点阿加莎在“硬核”程度上,没有能够完全说服罗坚。

  但当罗坚回忆起他自己在整个中午连同下午的阅读过程中,自己的心理状况以及情绪波动,他又必须要承认——

  这是一本绝对质量过关的上乘佳作。

  因为身为一个读者,情绪始终都被调动着,被牵引着,被耍得团团转。

  仿佛就像是从书外的世界里,被带入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封闭小岛,经历了一场和书中角色完全一样的“惊悚游戏”。

  独立的孤岛、可怕的童谣、神秘的凶手、完全不知何时降临的死亡……

  罗坚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阅读体验。

  仔细回忆一下,他发现无论是孤岛杀人,还是童谣谋杀,甚至是最后全员死亡的结局,都是第一次看见。

  也就是说——

  这本《无人生还》一下子开创了三个全新的推理小说模式?

  如果经过严格的论证,可以确定他的这个观点,那就很夸张了。

  这年头,哪个作家要是能想出某个有影响力的创意,估计能吹上好几十年。

  甚至是吃一辈子!

  可见创新在任何领域,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而假如阿加莎真的在一本书中,勇敢地挑战了三个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新模式,她的勇气和魄力,就值得加个创意分。

  何况从构思和文笔上,所谓的缺点,也是和《罗杰疑案》相比。

  单独摘出来讨论的话,无论是细腻的心理描写,还是生动的场景刻画,都属于可圈可点的范畴。

  综合概括的话……

  “这是一本毋庸置疑的佳作!”罗坚在聊天群里进行了回复。

  他还是比较谨慎,没有使用那两个字。

  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另外,极度不建议一个人的时候在夜晚阅读。”

  他还真怕有那些个不怕死的群友,急不可耐,今晚就兴冲冲地去把这本《无人生还》读完。

  真会给人留下心理阴影的!

  至于旁人听不听劝,那就不在罗坚的考虑范围了。

  反正他已经尽了提醒的义务,况且有些人就是喜欢找虐,九头牛都拉不回头!

  他更关心的是另一个话题。

  “《东方快车谋杀案》呢?怎么样,属于什么水准级别?”

  罗坚万万没想到,他提出这个问题后,对面迟迟没有传来回应。

  直到他不耐烦补上了三个问号,刚才那个群友才终于给出了答案。

  就是罗坚刚才在心中一闪而过,但最终没有被他说出口的两个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