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东坡先生!(1 / 2)

加入书签

一开始,人们以为这只是一篇普通的人物故事。

  后来,人们发现这竟是一部诗词集。

  再然后,人们发现这还是一部美食番。

  再后来,人们还发现,这更是一本旅游指南!

  苏轼的一生命运多舛,辗转流离,对他而言,这可能是人生的不幸,四海漂泊,无处安家。

  但对那些被苏轼“临幸”过的地方而言,这又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因为苏轼喜欢作诗,而他每去到一个地方,就有一部名篇流传。

  嘉佑四年秋,苏轼居家服丧期满,举家搬迁至京城。

  途经嘉州(今乐山)时,面对湍急的流水,苏轼感慨道: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后来行至渑池(今河南渑池县),看见五年前留宿过的寺庙,当年的住持方丈早已离世,而他与弟弟苏辙在居室里的题诗,也没了踪影。

  于是写下了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后来在去杭的路上,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于颍州,又有感而发,写下: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在密州赴任之时,为答谢山神赐雨,重修的山神庙落成,苏轼祭祀归来途中,和同僚们举行了一次会猎。

  在这次会猎后,他又写下了另一首名垂千古的《江城子》。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后来苏轼在黄州之时,城西北有一座赤鼻山,也称“赤壁”。

  由于名字相同,人们常常把它和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牵连在一起。

  苏轼来此游玩,望着滔滔不绝,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不禁俯仰古今,写下了《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苏轼被贬至儋州(海南)。

  此时的苏轼已经六十二岁了。

  当时的海南是最为偏僻之地,放眼望去,海水淼淼,四顾茫然。

  但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的苏轼,早已经在心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大圆满程度。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海岛的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艰辛,食无肉,病无医,居无室,出无友。

  但苏轼再次发挥出了在黄州种地时的乐观精神,在当地编写教材、设立学堂讲学。

  为儋州这片荒蛮之地,点燃了文化火种,撑起了文明的天空。

  虽是布衣草鞋,却依然是天下文坛的执牛耳者,这北宋天下,文坛的中心从未改变。

  即苏轼人在哪里,北宋文坛的中心就在那里!

  苏轼在儋州培养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进士,此人仅仅是随苏轼学习了半年。

  临行前,弟子请苏轼题诗,苏轼便在扇子上写道:

  【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当时苏轼和弟子约定,等他有朝一日高中进士,他再帮弟子将残诗续足成篇。

  可惜的是,等弟子高中进士那年,苏轼已经辞世长别。

  后来只能由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弟弟苏辙将诗作完成,下篇是这么写的:

  【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

  对大部分听众而言,今晚的节目,是一次很神奇的收听体验。

  一开始是个悲伤的爱情故事,让人心情悲切,眼含热泪。

  后来故事的主人翁苏轼落魄了,被贬黄州,听众们的心情反而是好了起来。

  因为他们认识了吃货苏轼,感受到了对方在苦难人生之中,那一份长存心底的豁达和乐观精神。

  不由得也被感染到,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对不起,苏轼,你很惨,从文坛领袖,政坛精英快速跌落,沦为种地的农民。

  但我们真的很快乐!!

  再后来,当一首首描述各地风土人情的诗词,被顾知书在故事里说出来时,

  全网都因此陷入到沸腾。

  那些被提及到自己家乡的网友,不知有多么兴奋,在网上将诗词疯狂传播。

  就连一些地方的文旅部门都被惊动,在官博上做出了回应,还特意艾特了顾知书和《故事人生》栏目。

  一波联动直接让粉丝们兴奋不已,欢呼雀跃。

  而那些家乡地名没有被提及到的网友,则是长吁短叹,遗憾莫名。

  只恨苏轼一生被贬的次数还不够多,被流放的地方还不够广,以至于没能路过自己的家乡,留下一两篇诗词。

  这一届的网友真是很善良温柔了。

  不说是同情心泛滥吧,至少也是很不管别人的死活。

  是想要了苏轼的老命啊!

  按照这个节奏,本来古儋州地界的网友们,应该是最为高兴的。

  毕竟,问吾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嘛。

  作为苏轼自诩生平功绩的三大代表性地标,又是苏轼人生之中最后的落脚之地。

  本该在今夜的这波热度之中,占据一个有利优势地位才对。

  很多顾知书的老粉,籍贯是儋州的,早早就已经期待上了苏轼在儋州的人生结局。

  只是,

  当顾知书以平缓的语气,将视角缓缓代入到这名老人最后的人生阶段时。

  儋州的朋友们却发现自己的心情,远没有自以为的那般高兴和兴奋。

  相反,

  人们的情绪都变得有点低沉和悲伤,原本挂在脸上的笑意,也渐渐消失,眉宇间酝酿着愁苦和不舍。

  原来,不知不觉间,节目时长已经过去了两个小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