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日记逆推《天路》萌芽(求月票)(1 / 2)

加入书签

躺床上了,王和平忍不住道:

    “援朝,您这医术,也是绝了,能跟这么大的大领导处关系。看来黄医生眼光毒啊,就知道你厉害,才学了半年吧?”

    王援朝不置可否,道:

    “想不想进轧钢厂当司机?”

    王和平哧溜从床那头爬了过来:

    “真的?当然想啊!怎么不想!想的发疯啊!”

    王援朝嫌弃道:

    “多大的人了,还一惊一乍的,把被子里的热气都放跑了。”

    本来,他是想等二哥车子学好了,找关系送进火车站的。

    丘陵山岭间,偶尔看到一些小镇或城市,它们依山傍水,展现出一种与大城市截然不同的宁静与和谐。

    有定量了!

    这事儿,都不用找大领导打招呼。

    不然,他不介意找姜必胜帮忙递两句话的。

    而他们需要选拔队员,排练舞蹈,时间十分紧张。

    在金城筛选一场即可。

    难怪大家都想追求进步。

    为什么描写的这么细致?

    青稞酒酥油茶,哎哟妈呀,难道要他去大吃大喝了?

    到时候摸摸云贵地区的代表性美食吧,创作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啊。

    东北,自然就是金副团长去了。

    这让王援朝想到了当初去奉天的火车上,碰到的奉天林业局的三人组合,也是领导带了一男一女两位下属。

    王援朝要写工作日记啊!

    委员和两个副团长都十分关心,这舞蹈排练,比歌曲难多了,何况是这么大规模的舞蹈?

    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铁路人,他们不畏艰险,不惧风霜,日以继夜地在崎岖不平的山地中铺设铁轨,架设桥梁,开凿隧道,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使得曾经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大领导看不出来?

    但人家没提,他就当人家没看出来。

    这四合院,轧钢厂的员工和家属最多,说话分量最大,王家为什么低调?在这没组织啊!

    铁路的建设者们,他们不仅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他们用钢铁和石头,创作出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在行驶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要是进了轧钢厂,还是司机,王和平有信心,叫四合院的邻居对他们家客客气气的拍马屁!司机司机,有车啊,能到处跑啊,谁不想拜托他王和平帮忙么?

    而进了车队,他有他弟做靠山啊!他弟是大领导家的贵客啊!

    在这广袤的大地上,一条铁路,如同巨龙般蜿蜒伸展,它勇敢地穿越了连绵起伏的丛山峻岭,将遥远的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

    王援朝的工作日记,在铁路文工团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了。

    从首都出发,沿着铁路南下,坐65小时的火车抵达柳城,在柳城筛选一批人手,然后走黔桂线,抵达筑城,在筑城再筛选一批,最后走刚接拢尚未正式通车的贵昆线,抵达春城,做最后一批选拔。

    看,他王援朝还是在认认真真的创作的!

    没有一字不落的抄袭,还要移植嫁接,还要深入一线,他可真是太难了。

    这年头,会开车的,可是高级技术人才,各地儿抢着要的。有这本事在身,他甚至可以不用委托金团长帮忙。他自己就行!

    无所谓啊,他要的就是打草惊蛇啊。

    火车离开了城市,缓缓进入了辽阔的华北平原。

    演话剧不自觉的会带戏腔,还很难改,兜兜转转又因为戏曲功底,转到了歌舞团的舞蹈队,这个不要唱戏说话了。偶尔还会去话剧团兼特型演员。

    两男一女的组合,就不会有人非议了。

    所以,每当他拿起纸笔,吴郭二人都会自觉的远离小桌子,并盯着对面的乘客,意思是别瞎瞄耽误我们领导的工作。

    当我们乘坐火车,穿梭在大山之间,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时,我们或许很难想象这背后所蕴含的艰辛与挑战。

    每当列车沿着这条铁路轨道缓缓前行,窗外那些巍峨的山峰和深邃的峡谷便成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让人不禁感叹于这铁路的伟大与神奇。

    而早晨的阳光洒在田野上,金色的光芒与花红柳绿青水交相辉映,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他会经商都,走陇海线,经镐城,抵达金城。

    以后她的孩子,都能吃定量了!

    每天上班都是跟着婆婆苗翠一起骑车,她刚学会不久,不敢一个人上路。而且单位这边,婆婆也认识路。

    他们已经过了长江。

    让杨厂长知道,他们找过去了啊。

    就郭峰这伺候人的差事,队里多少人都羡慕的要死。

    三弟帮助老二夫妻俩都整了工作,还把老二媳妇从农村户口整成了城里户口,他这个做大哥的,也不能太小气啊,借辆车的事。

——

    蹭王援朝的光,吴兰芳、郭峰二人都是卧铺,中卧和上卧。

    先让二哥去应聘,说不定杨厂长就拍板下来了。

    金城铁路局力量比较薄弱,可能需要去地区文工团寻找人员,那么,委员的身份,会更好用一些。

    因此,每当我们赞叹铁路的神奇时,更应该铭记那些铁路人的伟大。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的云彩被染成了绚烂的色彩,这是一幅无法用语言完全描述的美景。

    但亲自看领导写日记,怕是没几个人有这个荣幸。

    跟副分团长一起出差公干,这是多么难得的干群关系?谁知道,郭峰和副分团长关系如何呢?

    不记录下来,以后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哪里来?

    他是按照《天路》的歌词,来逆推沿途的日记的。

    郭峰长得人高马大,还会武术,武生出身,本来是唱戏的。但戏曲人才比较多,他挤不进去。最后在铁路文工团找到了编制。

    再说了,秦静茹同志,熟练掌握了缝纫技术,不但做的一手好针线活,还会使用缝纫机械,学历也是正儿八经的初中生(王和平给她回乡里找学校整了个初中毕业证,反正识字够用了),服化道科马上将迎来大批的衣物道具制作,正需要这样的技术人才。

    在未来的岁月里,铁路将继续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梦想,而铁路人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这几天,秦静茹都是飘的。她居然,真的,成为了城里人!

    又跟服化道科科长聊了一会,他们都算是金副团长的老下属了,自然会互相关照一些。

    王、吴、郭三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交代了几句,大意就是这段时间要出差了,没工夫回四合院了,让她回家跟家里人说一声。

    他们是现代文明的建造者,是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英雄。

    “那我明天去安排人了解了解!睡吧睡吧。”

    至于户口不户口的,王援朝的面子难道还解决不了一个户口么?铁路系统多少人啊,手头有的是名额,就看你能不能得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