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浓浓的翻译腔(1 / 2)

加入书签

周日,两人睡到八九点才爬起来。

    睡眠,对王援朝来说,是性价比最好的恢复体能的方法。

    两人先去看了房子,是个两进的小院。

    大门位于东南角,进了大门,面对的是门内的照壁。

    从照壁的前面向西一拐,就来到狭长的前院。

    前院的南面是一排倒座房,面朝北面,后墙背对胡同。

    倒座房靠近大门的一个房间,以前是用作门房的,其他房间,以后可以用来接待外客。

    倒座房西部是个厕所,并用墙分隔出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大门的东边也有一个小跨院,可以堆放杂物,当做辅助用房。

    前院和内院之间用一道墙分隔,正中是垂花门。

    进了垂花门就来到宽阔的内院,内院是才是主要生活场所。

    院子北面是高大的正房,正房的两侧分别设置东耳房、西耳房,院子的东边是东厢房,西边是西厢房。

    还有两个地窖:

    一个浅的菜窖,差不多10来平,一间房大小;一个深的冰窖,两间房大小,上面一间差不多3米左右深,下面一间差不多5米左右深,下面一间就能填差不多20来立方的冰块。

    好了,到时候找外面的人过来,把地窖再挖挖深,拓拓宽,深的这边挖个通道到厨房柴火垛下面,地窖口的遮挡到时候直接拆了,洞口直接填埋起来就行。

    深的这个放值钱的,浅的那个,平时也能用用。

    华北平原就贼适合挖地窖嘛。

    不过地窖挖好了,四面还是要加固加固,地道还需要打造梁架来支撑,还要打些储物架和储物箱。

    慢慢布置了,他有的是时间。

    有自己的独立的四合院,就是好啊。

    房子一下子大了这么多,王援朝简直不知道该怎么用了。

    主要是这房子吧,就娄晓娥和他两个人住,嗯,他还不是一直长住。

    不过房屋应该一直有人打理,特别是西厢房,明显有住人的痕迹。

    王援朝来了一句:

    “这么大,你一个人住,会不会超标了?”

    58年首都市对城市私人出租房屋实行“经租”政策,将城区内15间或建筑面积225平方米以上的出租房屋,郊区10间或者120平方米以上的出租房屋,纳入国家统一经营收租、修缮,按月付给房主相当于原租金20%至40%的固定租金。

    而这个二进四合院,王援朝刚刚看了下,大大小小得有19间!铁定超标了啊!

    娄晓娥道:

    “当初出政策的时候,我妈让人把两侧耳房扒了,还有门口的仓库扒了,这样就只有14间了。

    你现在看到的,是近几年才修复的。

    四合院我也住了几年,所以我看到这个房子的时候,也问过你这个问题。”

    好家伙,可以。

    “这里原来住人的?”

    “不能空着啊,房子没人气败的快,而且街道和社区有时也会来看情况的嘛。反正家里都把他们转到别的地方去了。放心好了。”

    “那伱住这边,社区不来查看?”

    娄晓娥没有不耐烦王援朝的疑问,相反,她知道对方是真的关心她,不然不会问这些,因为这些,都是父母特别交代过的。

    “本来我离婚了,就要从四合院搬出来,这里算我租的,我把粮食关系从北新桥街道转过来就行了。

    再说了,这房子就是私房,房契,都在我手上呢。”

    王援朝点点头,娄家显然都捋清楚了。

    娄家在外面有几套挂在别人名下的房子,很正常。没有才不正常嘛。

    越仔细查看,越发现处处有惊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