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想在村里起宅子了(2 / 2)

加入书签

    刘之野听闻此言,心中一动,暗想:“父亲,似乎也希望回到村里开,如此一来,倒也省去了过几年还要费心劝他们回来的麻烦。”他这般想着,不禁对未来充满期待。

    他接话道:“爸,如果您真的想回家,也不是没办法。我能够帮您处理调动关系”

    刘竟斋听到后,点点头说:“如果能回家,那就再好不过了。现在你已经有所作为,老二也即将面临毕业分配,我无需为他担忧。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妹妹,只要她能考上大学,我的心里就踏实了。”

    “这样吧,等过个一两年再说吧。说实话,我是真住够了城里了,房子狭小逼厌不说,空气还不好,漫天沙尘,还有灰霾……”

    刘之野深有感触地听着,他不仅感受到了他爹的回归渴望,也怀揣着同样的心愿。若不是为了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加上他还未到彻底回归养老的心态。如今,他的家底丰厚,足够他安享几辈子清闲。

    他想象着在村里建个四合院,过上悠哉悠哉的小日子。而且,他们村虽然偏僻,但离市区也不算太远,也就是几十里地的距离。

    这住在这京城周边的环境,比起市里来,真是强太多了。现在的京城空气质量确实不太好,这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

    京城的春季特别短,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有个专门术语,叫“春脖子短”,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有时候岂止是“春脖子短”,简直是没脖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往往是最美好的季节,草长莺飞、百花争艳,但京城几乎没有春天,这难道不是很悲剧吗?

    春天短,秋和冬就显得长,但京城的秋冬季节,最大的问题是风沙多。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说,京城的秋冬季节“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老京城人说,“风三儿,风三儿,一刮三天儿。”

    京城刮起风来,往往就要连续三天才肯作罢,夹杂着沙尘的七、八级大风很常见。

    还有很多在京城住过的作家,都写过BJ的风沙。鲁迅在日记中形容北平刮沙尘暴的情形:“风挟沙而昙,日光作桂黄色”;梁实秋在《北平的街道》中写道:“‘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京城街道的写照。

    还有人说,京城下雨时像个大墨盒,刮风时像个大香炉,不仅风沙大,空气也很脏。

    除了风沙,还有灰霾,刮风时漫天沙尘,下雨时一地黑泥。

    1949年重新成为首都之后,京城人口逐渐增多,这么多人吃饭、取暖都要烧煤,还建了不少厂矿企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都可以望见烟囱林立,空气质量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话题有点儿扯远了,不过刘之野萌生了一个在村里建造一座大型院子的想法。

    这个院子不仅可以让他以后的生活更加舒适,还可以为将来亲朋好友们来此隐居,提前做好准备。

    中午,三大爷和姐夫刘福生回来了,刘竟斋等人自然又是一番热闹。他们喝着酒,聊着家常,这时刘之野提出了心中的想法。

    “三大爷,我想在咱们村盖房子,想问问您有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呢?”刘之野认真地说道。

    “什么?你要盖房子?”三大爷惊讶地道。

    刘之野点点头,回答道:“为了以后,方便家人们回来住。我爸他们也希望以后能落叶归根。”

    三大爷不解地问:“竟斋,城里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回来啊?”

    刘竟斋解释道:“其实就是在城里呆够了,我也不是马上就回来,还得等几年。大体情况是这样……”

    “嘿!那感情好啊!回来也不错,咱们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也没有外面的烦心事。如果你想教学,完全可以在村里教,咱们村正缺你这样优秀的教师。”三大爷听到消息后,兴奋地说道。

    刘之野问:“那建房子难吗?”

    三大爷皱着眉头说:“审批宅基地是要按户口数审批的,你们家户口不在村里,可能有点麻烦。”

    一旁的大伯见状,急道:“你这孩子,还建什么房子啊,这家里的老宅不够你住的,还是咋滴?”

    他补充道:“虽然你父亲已经把户口迁出去了,但这老宅里你父亲那一半的家产可还在呢。”

    刘之野笑着安抚他:“大伯,我并无此意,请您放心。建此房是乃有所图,实有重要事宜在老宅不便处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