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给亲人们安排的副业(2 / 2)

加入书签

    而且,刘氏家族的家风极好,大家团结一致,没有那些狗屁倒灶的烂事。

    另外,这几年的灾害让附近的其他村子们都苦不堪言,然而在刘家庄,有老爷子在,日子过得却是风生水起。这其中,刘之野的照顾起到了关键作用。

    别的先不说,刘之野煞费苦心的的地,为村里办得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那一件不是为了村民的好日子考虑的。

    倘若置身于古代,刘之野这样的人如若振臂一呼,定能引来万千响应。只可惜生不逢时,要不然他指不定能搞出“刘家王朝“来不可。

    “三大爷,咱们的稻田放养鱼虾蟹苗了吗?”刘之野接下来又询问起了稻田养殖。

    他们刘家村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背靠巍峨的太行山和燕山,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

    此外,村子还坐落在永定河畔,这条河流从村里流过,为村子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

    在近年气候干旱严重的情况下,他们的村子却并未受到缺水困扰。这得益于村子南边的一大片沼泽地。这片沼泽地正是永定河的支流以及大山流下来的许多溪流汇聚而成的。

    在刘之野的巧妙建议下,这片上千亩的水域被巧妙地利用起来,进行了一番科学的稻田养殖。

    现在是五月初,稻田里的水稻已经茁壮成长。各种水产品苗如草鱼、鲫鱼、鲤鱼、小龙虾以及从白洋淀特地引进的“胜芳蟹”等,都被放养在这片水域中,它们共享这片水域的丰富资源。

    这种多重经济效益的实践,不仅让这片水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会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起,这“胜芳蟹”那可极其有名。因为老京城人几乎不吃大闸蟹,也很少有机会吃海蟹,要吃就吃“胜芳蟹”。

    可能有人在后世的京城,无论是在街边小店、大型超市还是商业网站上,你都能随处可见“大闸蟹”三个字。

    甚至还有人会以为,吃大闸蟹是京城的饮食传统之一,这可真是天大的误会。

    在老京城的饮食经里,提到螃蟹,你很难看到“大闸蟹”这三个字。相反,他们每到秋季所吃的螃蟹,其实是一种名叫“胜芳蟹”的美味。

    “产蟹胜芳镇,食蟹正阳楼”正阳楼的涮羊肉和东山风味菜都很有名,而最出名的是大螃蟹。

    每年一入秋,正阳楼就在菜单和菜牌上添上了“蒸大螃蟹”,秋天的螃蟹最是肥美,单有一绰号名唤“高粱红”。

    而正阳楼的螃蟹则采购自津港附近著名的沼泽地胜芳镇。

    清代学者夏仁虎在《旧京琐记》中记载:“前门之正阳楼,蟹亦出名,蟹自胜芳来,先给正阳楼之挑选,始上市,故独佳。”

    作家周作人就曾经撰文回忆:“像正阳楼所揭示的胜芳大蟹,的确只有官绅巨贾才吃得起,以前的教书匠人也只能集资聚餐,偶尔去一次而已。”

    更多的人就像著名学者刘叶秋先生所云:“正阳楼的螃蟹,个儿大黄满,每个足有半斤,食客盈门,固不足怪,要是不为待客,自己上菜市,挑几斤大螃蟹,回家擂姜点醋,饱啖一顿番,也不过花个块儿八毛的,比上馆子更痛快。”

    郭德纲有一出相声,说:“秋高气爽,正是河蟹肥的时候”,他买了二斤螃蟹,“拎着这五十多个螃蟹回家”,于谦说:“您倒不怕当五分钱给花了”,在听众的一片笑声里,郭德纲美其名曰“棋子蟹”。

    所以,经过深入研究和走访考察,刘之野发现老京城人对“胜芳蟹”的喜爱程度确实非常高,这也充分说明了他们对美食的追求和独特品味。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之野在选择养殖的水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胜芳蟹”。

    他敏锐地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和巨大商机。如果养殖规模能够逐渐扩大,刘之野相信他们村凭借着“胜芳蟹”这一特色产品,未来的发展前景一定不会太差。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