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第 78 章(1 / 2)

加入书签

因为店里人手不够,  每天还要忙古董羹的生意,方便面和调料酱制作数量有限,市场需求量又极大,  不止姜言意心焦,连姚厨子和郭大婶都替她心焦起来,  二人每天起早摸黑来她店里帮忙。

        杨岫邴绍晚间也不回去了,直接在前边铺子里把板凳并拢,  底下铺一层棉被,  面上盖一层棉被将就着睡。

        烤炉从原先的一个新增至五个还是不够用。

        所有人都绷着一根弦,这种感觉就像是明知道有一大块金砖摆在眼前,但是你搬不动它!

        店里的收入来源还是锅子占大头,姜言意心知方便面想赚钱,必须得是从零到整,她们现在处在一个零售的阶段,  每天累死累活做方便面,但赚的钱其实还比不上专卖锅子赚的。

        但如果方便面后期可以批量生产,  那将会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毕竟吃得起锅子的就那么几个人,  但吃得起方便面的却是普罗大众。卖十块面饼赚的钱比不上卖一个锅子赚的钱,  卖一百块一千块面饼的钱还能比不上吗。

        姜言意心知这事得徐徐图之,为了不让店里的人累垮,她限定了每天制面饼的数量,  让杨岫邴绍去打听城中有没有专做“须面”的面坊。这个时代的须面,  就是后世的挂面,因为制面时需要晾晒,  面条从木杆上垂下形似龙须而得名。

        姜言意打算跟面坊合作生产方便面,在面坊干过的人,对和面的工艺都熟悉,  做方便面的流程简单,到时候若谈得拢,她想借面坊的场地和工人批量生产方便面。

        只不过人一多,眼也杂,别人学艺跟风只是迟早的事,姜言意打算打造一个品牌效应出来。

        这样到时候就算遍地都是卖方便面的,有品牌效应在,主要的顾客群还是在她这里。

        她原本还想做下饭酱,但光是做方便面就已经累得不行,怕又打开了市场但后续供应跟不上,姜言意只得暂时搁置了这个想法。

        这几天卖方便面和调料油赚的银钱琐碎又杂乱,姜言意不太会用这古代的算盘,握着自制的炭笔算得两眼昏花,好几次算出来账目对不上,愁得她直薅头发,有一次楚言归见她一边算账一边抓狂,便说闲着也是闲着,帮她对对账目。

        姜言意只当是小孩好心,婉拒了几次,楚言归一再坚持,她才把账本递给他瞅瞅,本想让他知难而退,谁料楚言归一目十行看下去,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阿姐,你这里算漏了一笔账。”

        “这一处也对不上,上一页还是一钱三,到这页就变成一钱五了。”

        姜言意一脸懵逼:“是吗,我瞅瞅。”

        她拿过账本,发现楚言归圈出来的地方真是有问题的,改正后仔细校对,再重新算下来,账本跟进帐的银子总算是吻合了。

        姜言意十分意外:“你珠算本领不错啊。”

        楚言归笑得露出一对小酒窝:“阿姐若是信得过我,以后店里的账我可以帮忙看着。”

        姜言意摇头:“我正托人给你找夫子呢,等夫子一找到,你专心念书,店里我自己忙得过来。”

        楚言归见姜言意为了开店这么辛苦,一直都想帮她做点什么,闻言便道:“看账也费不了我多少时间。”

        姜言意见他坚持,想了想道:“那以后碰上难算的账目,我再找你看。”

        虽然只得了她这样一句话,楚言归还是很高兴。

        *

        姜言意找来的泥瓦匠已经把她家院墙和封府西跨院打通了,改建立了一道垂花门。

        姜言意过去看了一眼,发现西跨院大变了样。她救鹦鹉掉下墙头去那会儿,西跨院里除了一颗石榴树,别的什么植株也没有,现在院子里却种了好几树红梅,这显然是封朔的手笔。

        屋子里也是一早就被重新布置过的,里面的家具大到桌椅板凳,小到胡毯抱枕都一应俱全,完全是可以直接住人的模样。

        给她和楚言归准备的房间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

        楚言归的房间里,分了里外两间,楚言归睡里间,楚忠夜睡外间,方便照料楚言归。

        约莫是考虑到他行动不便,床和书案是挨着的,案头摆着文房四宝,那砚那笔,姜言意一个外行人都看得出绝非凡品。

        另一边放着书橱,满满当当全是书,她随便翻看了几本,发现这些书并不是随意塞进书橱里充数的,每一本都很适合楚言归看,还有前人能者身负残疾写的诗集,全无半点颓唐,满满的斗志。

        姜言意从前不知道被人放在心尖儿上宠是个什么滋味,这一刻却有些泪流满面的冲动。

        以封朔的身份和家底,给一处宅子算不得什么,但他却对她亲人的关心都细致到了这份上。

        姐弟二人的房间都设在东厢,她的房间里,封朔也放了一个小书橱,把她之前看的那些讲风俗人情、吃食的游记全摆了过来。

        黄梨木的梳妆台上,硕大一面银镜光亮鉴人,几乎能照完她半身。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胭脂水粉,首饰盒子里的珠钗首饰也是琳琅满目,笼箱里应季的衣裳没有十套也有八套,全是最时兴的款式,每一件都是比着她的尺寸做的。

        沉香木书案上摆了文房四宝,还有一幅给她练字的字帖。姜言意翻开字帖,发现第一页就写了一行小字:每日练一页字帖,不可惰怠。

        不知何时,她已经熟悉他的字迹,看着这行遒劲的瘦金体,她甚至能想象出他运笔时端得笔直的手腕,他看书写字时神情总是很专注,下颚线绷得很紧,满身清贵之气。

        姜言意抬手抚过字帖上的字迹,嘴角扬起,眼中却隐隐有了泪意。

        她这辈子何德何能,能得这样一个人这般喜欢。

        *

        冬至这天,西跨院那边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都收拾妥当了,姜言意决定搬过去住。

        秋葵死活要挨着姜言意的房间,不肯要西厢的大厢房,反而要了姜言意屋子旁边的耳房,不过虽说是耳房,但也比她们之前住的房间大上不少,姜言意也就随她去了。

        之前房间不够,杨岫邴绍一直都是跟楚昌平的其他亲卫住一起,后来又在铺子里用板凳打地铺,现在院子够大了,他们和郭大婶都一道搬进来住。

        姜言意原先租的宅子,正好留着当库房。

        说是搬家,但西跨院那边什么都有,她们原本的东西也不多,都是些床单被褥之类的,来回几趟就搬完了。

        只不过院子大了好几倍,扫雪就变得很累了,好在这差事不用姜言意和秋葵再去亲自动手,杨岫邴绍就把活儿给包揽了。

        姜言意去厨房准备煮饺子。

        冬至吃饺子是古时便有的习俗,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在姜言意原来生活的世界,饺子起源于东汉,为医圣张仲景所创,因为主要是为了治疗耳朵上的冻疮所用,便称“饺耳”,形状也做成了半月形,好似耳朵一般。

        羊肉在冬季是最滋补的肉食了,姜言意打算做羊肉饺子,与之相配的素菜,最营养的莫过于胡萝卜①。

        做饺子皮自然也逃不脱和面这一步,蒸包子的面团要讲究软,做面条的则要稍硬,擀饺子皮的出于两者之间,这个度要怎么把握,就看厨子的了。

        不过有个小技巧,揉出来的面团若是不够劲道,可以适当加点盐,提升面团的韧性和筋度。

        做馒头的白案师傅嘴边就常挂着一句老话“碱是骨头盐是筋”,小小一个面团子,里头的学问也多得很。

        姜言意今晨揉的面团劲道得恰到好处,不需要加盐提筋度。

        饧面时,她就开始准备馅儿。

        如今郭大婶住进来了,姜言意干什么都有人打下手,她和面时,郭大婶就已经帮忙把羊肉馅剁好,猪肉馅儿也剁了一些,姜言意直接加调料就行。

        做羊肉馅的饺子,加点花椒水能有效去除羊肉的膻味,葱姜、料酒、精盐这些自是少不得的,为了增鲜,姜言意还淋了几勺昨夜吊好的高汤,搅拌均匀后倒入香油到馅里锁住水分。

        据说羊肉和猪肉按三七分做馅,煮出来的饺子味道会更好,姜言意也调了一碗混合肉馅儿。

        胡萝卜她去皮洗净后切成小丁,怕有人不喜欢吃胡萝卜,姜言意特地匀了一些馅儿出来,才把胡萝卜丁混进了羊肉馅里。

        饧好的面团遛条切成小段做成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皮就能直接包馅儿,姜言意每次给面皮里舀馅儿时,都是满满一大勺,包好的饺子褶子漂亮,肚子鼓鼓的,憨态可掬。

        秋葵生火把锅里的水烧滚了,姜言意往锅里放了些盐,才下饺子,这样煮出来的饺子不会粘连。

        蘸饺子的酱汁,很多人喜欢单用陈醋,不过姜言意更好辛辣的,趁着饺子在锅里煮的时候,她找了两个小碗,一个碗里倒醋,一个碗里则放了油泼茱萸辣子和拍碎的蒜蓉、陈醋。

        饺子一出锅,肉香味就飘出厨房去了,姜言意让秋葵喊大家伙儿用饭,她则把三种口味的饺子各装了一些,放进食盒里送去封府。

        郭大婶见状,面上带了些笑意。

        她和封朔的事还没捅明,姜言意怕羞,便以答谢邻里为由给封朔送去,顺带给成衣铺子的陈娘子也送了一盘饺子。

        封府门前停了一辆马车,姜言意猜测封朔或许在见客,便没亲自去见封朔,让门房把饺子拿给封朔。

        回去时大家都还没动筷,显然是在等她,桌上还多了一盘卤猪头肉,是陈娘子的回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