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八章 春天与泥沼(下)(1 / 2)

加入书签

中原大地春光重临的时候,西南的山林中,早已是姹紫嫣红的一片了。

        四季如春的小凉山,冬天的过去并未留给人们太深的印象。相对于小苍河时期的大雪封山,西北的贫瘠,这里的冬天仅仅是时间上的称呼而已,并无实际的概念。

        年关时自然有过一场大的庆祝,然后不知不觉便到了三月里。田里插上了秧苗,每日晨光之中放眼望去,高山低岭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与花草,除了道路难行,集山附近,几如人间天堂。

        城东有一座山上的树木早已被砍伐干净,掘出梯田、道路,建起房舍来,在这个年月里,也算是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这边都是黑旗内部人员的居所。

        何文每日里起来得早,天还未亮便要起身锻炼、然后读一篇书文,仔细备课,待到天蒙蒙亮,屋前屋后的道路上便都有人走动了。工厂、格物院内部的匠人们与学堂的先生基本是杂居的,不时也会传来打招呼的声音、寒暄与说话声。

        武朝的社会,士农工商的阶层实际上已经开始固定,匠人与读书人的身份,本是天渊之别,但从竹记到华夏军的十余年,宁毅手下的这些匠人逐渐的锻炼、逐渐的形成自己的体系,后来也有许多学会了读写的,如今与文化人的交流已经没有太多的隔阂。当然,这也是因为华夏军的这个小社会,相对重视众人的合力,讲究人与人工作的平等,同时,自然也是有意无意地弱化了读书人的作用的。

        何文对于后者自然有些意见,不过这也没什么可说的,他目前的身份,一方面是老师,一方面毕竟是囚犯。

        何文这人,原本是江浙一带的大族子弟,文武双全的儒侠,数年前北地兵乱,他去到中原试图尽一份力气,后来因缘际会打入黑旗军中,与军中不少人也有了些情谊。去年宁毅回来,清理内中奸细,何文因为与外界的联系而被抓,然而被俘之后,宁毅对他并未有太多为难,只是将他留在集山,教半年的儒学,并约定时间一到,便会放他离开。

        他允文允武,心高气傲,既然有了约定,便在这里教起书来。他在课堂上与一众少年学生分析儒学的博大浩瀚,分析华夏军可能出现的问题,一开始被人所排斥,如今却获得了许多弟子的认同。这是他以学识赢得的尊重,最近几个月里,也常有黑旗成员过来与他“辩难”,何文并非腐儒,三十余岁的儒侠学识渊博,心性也尖锐,每每都能将人驳回辩倒。

        最近距离离开的时间,倒是越来越近了。

        对于宁毅当初的承诺,何文并不怀疑。加上这半年的时光,他零零总总在黑旗里已经呆了三年的时间。在和登的那段时间,他颇受众人尊重,后来被发现是奸细,不好继续在和登上课,便转来集山,但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刁难。

        集山县负责卫戍安全的卓小封与他相熟,他创建永乐青年团,是个执着于平等、大同的家伙,时常也会拿出离经叛道的想法与何文辩论;负责集山商业的人中,一位名叫秦绍俞的年轻人原是秦嗣源的侄子,秦嗣源被杀的那场混乱中,秦绍俞被林宗吾打成重伤,从此坐上轮椅,何文敬佩秦嗣源这个名字,也敬佩老人注解的四书,时常找他闲聊,秦绍俞儒学学问不深,但对于秦嗣源的许多事情,也据实相告,包括老人与宁毅之间的往来,他又是如何在宁毅的影响下,从曾经一个纨绔子弟走到如今的,这些也令得何文深有感悟。

        黑旗由于弑君的前科,军中的儒学弟子不多,饱学的大儒更是屈指可数,但黑旗高层对于他们都算得上是以礼相待,包括何文这样的,留一段时间后放人离开亦多有前例,因此何文倒也不担心对方下黑手毒手。

        在华夏军中的三年,多数时间他心怀警惕,到得如今快要离开了,回头看看,才恍然觉得这片地方与外界对比,俨如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许多单调的东西,也有许多混乱得让人看不清楚的混沌。

        以和登为核心,宣传的“四民”;霸刀中永乐系的年轻人们宣传的最为激进的“人人平等”;在格物院里宣传的“逻辑”,一些年轻人们追寻的万物关联的墨家思维;集山县宣传的“契约精神”,贪婪和偷懒。都是这些混沌的核心。

        华夏军毕竟是军事集团,发展了这么些年,它的战力足以震动天下,但整个体系不过二十余万人,处于艰难的夹缝中,要说发展出系统的文化,仍旧不可能。这些文化和说法大都出自宁毅和他的弟子们,许多还停留在口号或者处于萌芽的状态中,百十人的讨论,甚至算不得什么“学说”,如同何文这样的学者,能够看出它们中间有些说法甚至自相矛盾,但宁毅的做法令人迷惑,且耐人寻味。

        相对而言,华夏兴亡匹夫有责这类口号,反而更加单纯和成熟。

        当然,这些东西令他思考。但令他苦恼的,还有其它的一些事情。

        晨锻过后是鸡鸣,鸡鸣过后不久,外头便传来脚步声,有人打开篱笆门进来,窗外是女子的身影,走过了小小的院子,然后在厨房里生起火来,准备早餐。

        何文大声地念书,随后是准备今日要讲的课程,待到这些做完,走出去时,早膳的粥饭已经准备好了,穿一身粗布衣裙的女子也已经低头离开。

        女子名叫林静梅,便是他烦恼的事情之一。

        平心而论,纵然华夏军一路从血海里杀过来,但并不代表军中就只崇尚武艺,这个年月,纵然有所弱化,文人士子终究是为人所仰慕的。何文今年三十八岁,文武双全,长得也是一表人才,正是学识与气质沉淀得最好的年纪,他当初为进黑旗军,说家中妻妾儿女皆被女真人杀害,后来在黑旗军中混熟了,自然而然得到不少女子倾心,林静梅是其中之一。

        何文最初进入黑旗军,是心怀慷慨悲壮之感的,投身魔窟,早已置生死于度外。这名叫林静梅的少女十九岁,比他小了整整一轮,但在这个年月,其实也不算什么大事。对方乃是华夏军烈士之女,外表柔弱性情却坚韧,看上他后悉心照顾,又有一群兄长父辈推波助澜,何文虽然自称心伤,但久而久之,也不可能做得太过,到后来少女便为他洗衣做饭,在外人眼中,已是过不多久便会成亲的情侣了。

        事实上,这年月里毕竟大男子主义盛行,何文书香门第出身,虽然学了武,对于庖厨之事向来敬而远之,林静梅来照顾他,确实让他生活好了许多。他未有直接坏人清白,还是后来与黑旗众人相熟后,保持下来的一份理智了。

        谁知半年前,何文乃是奸细的消息曝光,林静梅身边的保护者们或许是得了警告,没有过分地来刁难他。林静梅却是心中悲苦,消失了好一阵子,谁知冬天里她又调来了集山,每日里过来为何文洗衣做饭,与他却不再交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样的态度,便令得何文更是苦恼起来。

        他吃过早餐,收拾碗筷,便出门去往不远处山腰间的华夏军子弟学堂。相对高深的儒学知识也需要一定的基础,因此何文教的并非启蒙的孩童,多是十四五岁的少年了。宁毅对儒家学问其实也颇为重视,安排来的孩子里有些也得到过他的亲自授课,不少人思维活跃,课堂上也偶有提问。

        今日又多来了几人,课堂后方坐进来的一些少年少女中,赫然便有宁毅的长子宁曦,对于他何文以往也是见过的,于是便知道,宁毅多半是过来集山县了。

        这一堂课,又不太平。何文的课程正讲到《礼记:礼运》一篇,结合孔子、老子说了天下大同、小康社会的概念——这种内容在华夏军很难不引起讨论——课快讲完时,与宁曦一道过来的几个少年人便起身提问,问题是相对肤浅的,但敌不过少年人的死缠烂打,何文坐在那儿逐条辩驳,后来说到华夏军的方略上,对于华夏军要建立的天下的混乱,又侃侃而谈了一番,这堂课一直说过了午时才停下,后来宁曦也忍不住参与论辩,照样被何文吊打了一番。

        也是华夏军中虽然上课的气氛活跃,不禁提问,但尊师重道方面一向是严格的,否则何文这等口齿伶俐的家伙免不了被一拥而上打成反动派。

        课讲完后,他回去院子,饭菜有些凉了,林静梅坐在房间里等他,看来眼眶微红,像是哭过。何文进屋,她便起身要走,低声开口:“你今日下午,说话注意些。”

        何文坐下,待到林静梅出了房子,才又站起来:“这些时日,谢过林姑娘的照顾了。对不住,对不住。”

        林静梅快步离开,想来是流着眼泪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