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条件(2 / 2)

加入书签

    除了一部分安南人的慕强心理,更多的则是李景隆本人在政治作秀上所做出的努力。  在安南人看来,李景隆这位大明国公不仅仅五星上将,而且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虽然他在大明的内战中是战败方,但鉴于大明皇帝那无与伦比的、怪物般的军事能力,似乎这也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耻辱,毕竟放眼整个已知的“天下”,似乎并没有哪位名将能更胜朱棣一筹。….

    反而李景隆揍安南军,那确实是手拿把掐。

    而且,李景隆本人的形象相当不错,身材高大、眉目疏朗,举止间顾盼伟然,参加所有活动都显得非常雍容有气度,谈吐也颇为不凡。

    而且李景隆基本不会表现出胜利者的骄傲自大,对于普通安南百姓而言,他们从报纸上.是的,仿照《明报》,安南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官方报纸,报纸上的报道,李景隆总是通过各种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帮助安南国的百姓。

    剿灭地方匪患,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给衣不蔽体的穷人发放免费衣服,兴建学校鼓励安南国的读书人进学并且提供公费的留学大明的名额。

    在这段时间以来,李景隆显然做了不少善事,俨然是一副大善人的形象。

    至于安南国消耗了储备粮以后遇到灾年怎么办,读书人留学大明的费用谁来出,这些问题就很少有人关心了,反正各方都得利了,唯一需要出资的,似乎就是安南国的朝廷,但陈天平敢说半个不字吗?定然是不敢的,因为一旦他进行反对,那么不仅是跟大明过不去,还跟在这些活动中受益的社会各阶层都过不去。

    除了这些,李景隆严格约束军纪,并且发挥了自己【练兵】的天赋,受到了安南新军的敬畏,因此愈发地有威望。

    李景隆狩猎归来,率军来到升龙府城门前,守门士卒恭敬地跪伏在地,并打开城门迎接李景隆入城,而他们身后的军队则缓慢通过城门。

    这一幕看似普通,实际上却蕴含某种信息:

    李景隆的权威,已经压过了复辟的陈朝国王。

    而安南国陈朝的国王,此时就在升龙府城内,针对之前李景隆递交的一系列大明方面的撤军要求,进行着讨论。

    安南的王宫中,陈天平正端坐在王位上,其他的文臣武将亦是坐在大殿的椅子上,这一点与华夏颇为不同,倒是颇有唐朝的风范。

    嗯,这个有个小故事,大臣们站着上朝,是从宋朝开始的。

    有一天上朝,赵匡胤指着奏章上说有一个人说不认识,示意让宰相范质上前看看,可是等他为皇帝解除了疑惑后回来发现自己的椅子不见了,其实这是赵匡胤事先就安排好了让人给撤走的,范质和赵匡胤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两个人是没有说话,后来范质也只好站在立刻原来的位置,大臣们看见宰相都站着,也不好意思站了起来,到了第二天大臣们上朝后,发现了大殿内所有的座位都被撤退了,从此之后大臣都站着上朝了。

    明朝还稍有人性化待遇,有“侍坐”这个可选项,一般年老体衰的大臣,只要不是正式的大朝会,都有坐着的待遇,虽然通常坐的是锦墩不是椅子。

    说回安南国陈朝这里,坐在陈天平下手的,就是原天长路都统、少保王汝舟,以及原三江安抚使陈恭肃。….

    现在王汝舟已经成了安南国的丞相,而陈恭肃,则成了副丞相。

    “殿下,我认为,应该全盘接受大明的条件。”

    目前陈天平已经退掉了胡氏父子建立大虞时的帝号,也不敢搞对内称帝对外称王那种内外各一套的小伎俩,所以即便是朝议,也只能被称呼“殿下”而不是“陛下”。

    老谋深算的王汝舟站了起来。

    他年逾古稀,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双眸炯炯有神,现在已经是安南国最德高望重的宰辅,因为在过去陈朝的时候,他就曾跟胡季犛一起侍奉过安南国的数位先帝,又亲手把胡季犛给送走了,现在论起资历,王汝舟已经无人能敌了。

    而且,在陈天平继位时,安南国内的文官系统还有不少反对之声,甚至连很多陈朝的老臣也都有所保留,唯独这位老人全力支持陈天平的继承。

    这虽然是来自大明的授意,但这里面,也有王汝舟自己的选择。

    因此,陈天平投桃报李,给予了他丞相之职,并且陈天平始终认为王汝舟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脑筋清楚,在合适的时间点总能够给出合适的建议。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陈天平还是很重视王汝舟的建议的。

    但是大明的撤军条件,却有些苛刻。

    之前比其他国家版本的《自由贸易契约》更苛刻的安南国版本,之所以陈天平捏鼻子签了,是因为他没得选。

    如果他不签,别说回安南国当国王了,就连小命能不能保住都两说,毕竟在占城国使团伤人案里,最后被乱刀砍死的人,可多了去了。

    可是现在,陈天平毕竟登基称王了,又已经履行完了对大明的承诺,割让了那么多的土地,这时候大明的撤军条件,就让陈天平有些难以接受了。

    而大明的撤军条件,众臣也基本知晓了。

    其他倒还好说,出钱或者是赔点面子做出有违传统礼制的事情不是不能接受,关键是其中的一条,让众臣也有些犯嘀咕。

    大明要求在东都升龙府建立单独的天使区,并且要迁出那里的安南国居民,天使区由大明自行驻军保护与管理,安南国无权插手,要命的是,天使区就在离安南王宫不远处的位置。

    同时,西都清化府设为不设防地区,清化港口划归明军建立军事基地,并且拆除从西都清化府到东都升龙府之间的防御,大明在相关节点进行少量驻军用以维护主要商道的安全。

    清化港作为军事基地这件事,大明已经在做了,只不过是书面化一下,而设立单独的天使区和在东西都商道节点进行驻军这两件事,就让安南国众臣觉得很难办了。

    而且这两件事,还是捆绑到了一个条款里的。

    难办,能不能不办?

    也不太行。

    大明撤军在即,安南国里里外外,哪怕是亲明派,也想先把这好几万驻军给送走,不然就像是脑瓜顶上悬着一把剑似的。….

    而如果不同意大明的条件,这把剑会不会马上落下,谁也说不好。

    大明的条件虽然很苛刻,但似乎忍一忍.也不是不可以?

    “咳咳。”

    副丞相陈恭肃这时候慢条斯理地开口了。

    “殿下,臣有一计。”

    “陈丞相快快说来!”

    陈天平看着这位理论上的“同族重臣”,连忙道。

    “天使区的事情,可以同意。”

    还不待众臣反对,陈恭肃捻须笑了笑,只道:“树挪窝死,人挪窝活,殿下在外面数十里新建一座避暑行宫就是了。”

    此话一出,众臣顿时恍然。

    好计策!

    如果认为大明建立天使区的目的,是为了有囤积兵力随时进攻安南国的王宫发动政变的能力,那么陈天平完全可以在外面建一座行宫而不是王宫,这样大明即便是再不要脸,也不可能再开个天使区到行宫旁边,如此一来,威胁自然就取消了。

    至于陈天平为了避暑散心,特意在王宫不远处建一个行宫,大明肯定是管不着的,从华夏的历史上看,很多皇帝都有这种操作,根本无可厚非。

    这样一来,天使区对于王宫的威胁,也就不攻自破了。

    陈天平只需要多住在行宫里就行了。

    “至于在关键节点驻军维护商道安全的事情.老臣觉得也要从两方面去看。”

    陈恭肃说道:“一方面,这些关键节点的驻军,以及不能设防,确实是大明用来应对不虞之事的;另一方面,这些驻军也确实能维护商道,减少我们的压力,同时若是真有变乱发生难道不是殿下的福音吗?”

    陈恭肃说的隐晦,但实际上就是在告诉陈天平,别想那么多,躺平认命也不是不行,商道节点驻军虽然有弊端,但要是真有人推翻你,大明也能因此快速地支援过来,不至于被阻断道路,如果真有安南国内政变的那一天,那么这条道无论是等支援还是逃跑,其实都是陈天平的一条救命通道。

    “当然了,具体的一些细节,譬如驻军人数、具体节点,都是可以商量的。”

    陈天平思忖片刻,显然听懂了陈恭肃的意思。

    陈天平沉吟了一刹那,下了决定,说道:“陈丞相,本王也是这么想的。”

    他微微抬起手臂,示意众人静下来。

    “诸位,胡朝已经灭亡,现在的安南,跟以前不一样,‘事大才能生存’,来自高丽国的经验,我们必须牢记……”

    陈天平随后讲述了自己对于高丽国因始终奉行“事大主义”而得以延续475年的看法。

    不管是哪个国家强盛,唐、辽、宋、金,高丽国始终能靠着这种外交方针,维持国家的存在,而那些被高丽侍奉的大国,反倒一个个如过眼云烟般消散,这无疑是值得小国学习的。

    因此陈天平并未将大明视作敌人,反倒认定对方是安南国维持安全和稳定的保障,因此打算在主要条款上接受大明的提议,但同样要尽力争取维护本国的利益不受到太大损失,能够将驻守在安南国国土上的大明远征军送走,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了,不仅可以松一口气,而且可以向百姓交代。

    众人皆默然,这确实是目前最合理的选择。

    而且,底线这种东西,如果稍稍后退,那么自然是可以一退再退的。

    既然不把大明视为敌人,那么把大明的远征军送走,安南国恢复自己的内政权力,同时有自己的军队维持国内秩序,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总之,这些安南国的君臣,对于自己的地位,还是心里有数的。

    (本章完)

3931499.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