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涟漪(1 / 2)

加入书签

第484章  涟漪

    很快,南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感觉到了,这些日子来,各种谣言满天飞。

    年末士林总是要举行各种雅集、诗会活动的,而恰在此时,修《永乐大典》的那批人,已经提前接到了来自病榻上的解总裁的递条子吹风,有一批人,可能会去做新的工作。

    这是一件很让人好奇的事情,不过好奇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破案了。

    国库一波肥的朝廷打算以官方名义注六经!

    尤其是随着闭关迟迟没有出现的孔希路和曹端的露面,在雅集和诗会上放出了一些风声,不仅确认了消息的真实性,更是直接指明了注六经的方向,这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本就被逐渐崛起的实学和心学闹腾的不行的理学卫道士,此时更是有些麻爪。

    原因无他,这可是孔希路!

    孔希路威望孚于海内,如今又力主梳理清楚经学脉络,去伪存真,哪怕知道是要走公羊家托古改制的那套,谁又能如何呢?

    此时,胡氏宅邸。

    朱棣不算抠,赐给这些来自安南国降人居住的宅邸,跟伯爵是一个仪制的。

    所以,虽然没给封个什么“思恩侯”、“安乐伯”之类的,但意思,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这里却比不得升龙府的皇宫宽敞,侍奉的人也有限的紧,但这反而方便了胡氏父子的密谈。

    锦衣卫没在他家砌墙,故而虽然有监视,但也只局限于行踪方面,或者什么时候凑到一起谈话,但具体谈什么,还是无法知晓的。

    事实上,锦衣卫对于这些安南降人的监视程度,在一起开始级别还比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成立的交趾布政使司的彻底稳定,也就放松了下来。

    至于缩水了一圈的安南国的国内就更不用说了,早已彻底践行了“人亡政息”这四个大字,保守的奴隶主、地主势力卷土重来,彻底激化了安南国国内的内部分裂倾向,并且随着大明商品的零关税涌入,甚至这些奴隶主、地主中,还转化出了初步的买办阶层,成为了大明商品的分销商。

    “能当大明的狗,实在是太荣幸了!”

    一想起这事来,簇拥着炉火而坐的胡氏父子,就气的牙根痒痒。

    甚至这种仇恨,都超过了把他们从权力宝座上赶下来的大明。

    或者说,对于强大的大明,他们甚至已经升不起太多仇恨的心思了。

    “要我说,这姜星火的变法,也未必能成功,若是此人一死,说不得就是比那王安石还惨的下场,叫谁来着?哦对,商鞅!”

    然而古怪的是,胡汉苍的话,却并没有人回应。

    胡元澄沉吟片刻,方才说道:“我看倒是未必,此人本事极大,而且是真做事的人,绝非那种夸夸其谈之辈。”

    胡汉苍还想要说什么,胡季犛却干脆说道:“不一样。”….

    胡汉苍从炉子旁取了杯酒,闷头灌了一口,听父亲讲话。

    他这人能力不行,但是有个优点,那就是听他爹的话,反倒是胡元澄这时候问道:“父亲大人觉得怎么个不一样法?”

    胡季犛斜睨了他一眼:“真不知道假不知道?”

    “天天在铸炮所跟工匠打交道,见识不到大明的庙堂。”胡元澄坦诚道。

    胡季犛慢条斯理地说道:“姜星火跟大明皇帝,那是刀跟持刀人,只要刀还有价值,哪怕太过锋利,有着反伤到自己的风险,强壮自负的持刀人,也是不会撒手或轻易折断的,目前看来,姜星火很有价值,而且比所有人都有价值,因为他有一项独一无二的能力,非是任何人能取代得了的,就连我都佩服不已。”

    “什么?”

    “弄钱。”

    胡季犛的这个回答,其实有些出乎胡元澄的意料,不过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毕竟两人在不同视角,看到的东西,根本就不一样。

    “不是说这姜星火乃是一代儒宗,学识最为广博吗?”胡汉苍疑惑问道。

    看着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胡季犛无奈笑道:“若只是一个大儒,焉能登上如此高位?实话跟你说了吧,这姜星火怕是十年内能给大明弄出来的钱,大明收农业税,一百年都收不出来!我是当过国的,也细细反思了当日姜星火跟我说的那番话,在对比着大明的这些事情,才愈发觉得,真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胡元澄不懂这些,倒也无从评判,而胡汉苍对经济更是一脸懵,好吧,这父子三人要是但凡有一个能明白的,安南国的经济也不会被他们玩崩溃就是了。

    胡季犛鸡同鸭讲,这些日子的体悟,反倒无从开口,着实气闷了刹那。

    不过胡元澄倒也晓得尴尬,连忙转移话题道:“最近听说大明的士林中议论纷纷,父亲大人可知晓什么消息?”

    “无非就是些怪话罢了,以我观之,有理有据的都甚少,都说大明儒学是最繁盛的,可现在看来,不过尔尔。”

    胡季犛说的倒也不都是吹牛,毕竟他的水平确实很高,在安南的思想界第一的水平保持了很多年,是独一档的存在,如今随着元末明初那批儒者的凋零,就像是大小年一样,大明的思想界也进入了小年,出类拔萃的人才并不算多。

    说着,胡季犛把这些日子在《永乐大典》编修组听到的话挑比较有印象的,又复述了下。

    纯粹阴阳怪气的,那就是“颇见推许,亦有微词(我不服但是我捧杀)”,“老宿推服,末学惊骇(我们不敢说话罢了,座下年轻人代表我们反对)”。

    有些条理的,那就是“一人之派不应自歧”,也就是不认为存在“两个孔子”这种现象。

    至于稍有论据的,则是认为“将孔子的学术谱系按经文专项来分,两汉确实存在,但要是按地域来分为燕赵、齐鲁,则是大谬,又非《明报》之武侠小说划分派别”。….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但他们说话没用。

    原因也简单,有骨气你修《永乐大典》别领钱署名啊!

    “《永乐大典》这第一卷,就快要修好了,盛世修书,大明的国力,真是让我们望尘莫及。”

    胡季犛一时感叹道:“非止是《永乐大典》,这注六经,同样是靡费巨大的工程,安南怕是一个都支撑不起来,你们说,若是没有姜星火弄得这些钱,便是大明,又能禁得住如此花费吗?一年折算成白银有几百万两,真是想都不敢想。”

    两个儿子都有些默然,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

    尤其是跟被打退回了半封建社会的安南国不同,大明还在前进的道路上高速狂飙着。

    虽然不知道这台战车会最后超速解体还是平安停下,但毫无疑问的是,任何挡在前路上的事物,都会被碾成齑粉。

    那么,驾车的姜星火在干什么呢?

    此时姜星火正在探望光荣负伤的解缙同志。

    解缙躺在病榻上,嘴唇有些苍白,见姜星火亲自提着两袋米来慰问他,挣扎着就想要坐起来。

    “国师!”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慰问时。

    当着手下《明报》记者们的面,解缙声音洪亮地表示,还能再为大明奋斗五十年。

    记者们回去编稿子了,屋里的热闹和喧嚣渐渐散去,只剩下了姜星火和解缙两个人。

    “国师,我只有您这么一个知己好友.”

    “停停停!”

    看着解缙拉着他的手试图发动技能献祭他,姜星火赶紧叫停。

    “有话我就跟伱直说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