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改造(2 / 2)

加入书签

    总之,绝对不会是什么为了打发时间而搞出来的快餐式游戏

    另一边,帝都,一场有关星火、或者说有关陈念的最新提案的讨论正在进行中。

    这份提案的标题是《利用冗余能源实行大规模环境改造的设想》,仅仅是从名字上,就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提案人到底想要做什么。

    在喜马拉雅山上开洞,在塔里木盆地凿井,往贝加尔湖修水渠,往南海海面上建水坝

    只有这样体量的项目,才能称得上是“大规模环境改造”。

    不过当然,作为一份专业化的提案,它并没有直截了当地把这些设想抛出来,而是从各个角度论证了人类未来在能源领域的发展、可用能量的增长速度、以及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动平衡。

    通过这样的理论推断,提案人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

    人类必将在某一个时间点,突破快速发展红利期能量产生和能量消耗的动平衡,到那个时候,人类生产能量的速度要远远高于消耗能量的速度,而在基础科学没有得到根本性革新的前提下,这些能量将会在发生作用之前便被无用地耗散掉,重新化作热能消散在广袤无穷的宇宙空间之中。

    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华夏、或者说是整个人类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要提前对思想认知的变化做好引导。

    项目的“性价比”、“费效比”仍然重要,但优先级必须后移,而“净收益”将成为一个项目能不能执行、应不应该执行的最高标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案人提出了所谓的大规模环境改造项目,旨在尽可能改善地球环境、提高人口承载上限、以为人类走向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整份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无论在数据、模型还是推论上都可以说是无懈可击,而在看完报告之后,办公室里的众人也是连连点头。

    坐在最中间的老者放下了手里薄薄的报告,随后开口说道:

    “陈念同志这份提案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战略思想上,可以说是与我们前期的讨论不谋而合。”

    “更加难得的是,他运用了更高层面的‘远期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未来,而不是像我们这些老古董一样,盯着那几个五年目标、十年目标去使劲。”

    “提案里面有一句话确实给我们提了醒:我们要为思想意识的转变做好准备了。”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未来,我们真的还要以几十年、数百年的尺度去看待人类这个种族存续的时间吗?”

    “以一个人的一生来类比,在幼年时,我们总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一年的时间就算是极长极长了。”

    “但在进入中年之后,时间越来越快,哪怕是五年十年,那也是倏忽而过。”

    “现在,随着各项基础技术的突破,人类也可以说是正式从幼年期进入了青年期,我们对‘时间’的把握,也需要做出调整了”

    听到他的话,会议室里的其他人纷纷附和,短暂的自由交流之后,有人开口说道:

    “我还是赞同领导的这个说法的——视野要放开,心态要放大。”

    “陈念同志的想法很好,而且最好的是,在他的一期计划里不需要占用额外的资源,完全通过多个项目前期的资源节约来支撑。”

    “这样做就很好嘛,多省多用,多做多用,最大限度利用手里可用的资源,拿到最多的成果”

    “我这边代表经济口先表态了,我支持陈念同志的提案。”

    他的话音一落下,会议室里的大多数人便笑了起来。

    “你们搞预算的是这样的,只要不花你们的钱,什么都好商量.不过领导说得对,我们的眼光确实应该放远一点。”

    “这份提案里涉及的一阶实验性方案还是很有想象力的-——当然,我说想象力的意思就是,在可执行性上差了点。”

    “通过大规模铺设冷凝系统来增大空气湿度、减缓地表水分蒸发?”

    “说实话,如果提出这个方案的不是陈念同志,而是其他的技术人员,我已经把提案扔到他的脸上了。”

    “要这么搞的话,不如干脆咱们就搞个戴森球算了,那东西反而更值得一试。”

    “不值得,陈念同志想解决的本来就是能源冗余的问题,基础科学不突破,建戴森球也没有任何意义。”

    “.我只是举个例子!”

    男人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道: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陈念同志显然是受到西北基地人造绿洲的案例的误导了。”

    “这样的方案实际上只适用于本来就有绿化条件的冰川融水区,对与广袤的荒漠来说,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哪怕能够形成小范围水循环,在蒸发作用下,也不足以影响周边环境,他所设想的‘步步推进、阶段绿化’的思路是行不通的。”

    “用直观的话来讲,在某一个时刻,植被生长和死亡会达成平衡,形成一条在荒漠中无法被跨越的死线。”

    “到时候,无论我们投入多少资源、消耗多少能源,也无法再前进一步。”

    “因为这就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通过提案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相应的讨论和优化,不能盲目执行,更不能冒进。”

    他的话说完,会议室里一时安静了下来。

    没有人能反驳他的建议,因为他所说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这是一个科学的世界,也是一个科学的时代。

    哪怕陈念在过去曾经以“不科学”的方式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数不尽的科技财富,也并不能抹消掉那些始终存在的基本规律。

    所以,实验性方案,有可能是真的做不成?

    “那我们怎么去修改?怎么去优化?”

    “放弃冷凝方案,改成原本已经考虑过的引水方案?”

    “引水方案其实是很有可操作性的,毕竟我们在基建方面本身就有丰富的经验.”

    众人再次讨论起来,而就在讨论变得越发激烈时,一声咳嗽却突然响起。

    最开始说话的老者脸上带着笑容,他环视了一周,随后开口说道:

    “各位同志的建议都很好、很有参考性。”

    “这份提案当然是存在问题的,甚至如刚刚所说的,具有异想天开的成分。”

    “但,陈念同志,其实是提出了‘进阶版’的方案的。”

    “现在我手里的,就是一份额外的提案。”

    “而这份提案的内容是基因优化。”

    “生物基因编辑和优化技术发展方案。”

    “我建议大家也看看这份提案,看完之后,也许我们会对环境改造方案有一个新的认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