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划时代的意义(1 / 2)

加入书签

“我靠,居然直接登陆了?”

    “走的霍曼转移轨道.这波直接把老美的脸都给打肿了。”

    “谁说我们的航天技术不行的?美国佬干过的事情我们要干,美国佬没干过的事情我们更要干!”

    “开天辟地第一次,这下真的是可上九天揽月了。”

    “还不止新闻报出来的那么简单,能走霍曼转移轨道,背后的意义比大多数人想的还要大,这意味着什么知道吗?意味着我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真正的地月直通车的国家!”

    “这是地月工业的奠基技术,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哥伦布当初发现美洲.”

    嫦娥三号顺利登月之后,网络上讨论的热度就像陈念预想的一样瞬间高涨起来。

    大部分人在最开始并不能理解这次探测的意义,而是仅仅把它当成了“华夏探索太空过程中普通的一步”。

——

    当然,哪怕是这样普通的一步,实际上也已经意义重大了。

    但随着更多的科普文章、更多的报道浮出水面,人们终于渐渐意识到,这次的登月行动,实际上跟官方宣传了数年的登月行动,实际上已经根本就不是一种东西了!

    如果说最开始的登月计划只是简单的“驾驶”,是要从A点以任何方式、任何速度到达B点,那么嫦娥三号的登陆,就是F1赛车。

    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精度、最强的技术,达成效率最高的路径。

    这个过程,美国探索了整整50年,都还没有突破。

    而最恐怖的点在于,这是华夏的第一次登月.

    你能想象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人勒芒拉力赛上秒杀全场吗?你能想象一个看上去只是三岁小孩模样、才第一次开卡丁车的人飚出了F1历史上的最高圈速吗?

    这是完完全全违反常识的事情,但他就那么发生了。

    没有人知道应该怎么去解释,所以也只好把原因归咎于,“这台卡丁车不太寻常”。

    “.所以这次嫦娥三号项目能那么顺利,跟我们之前拿到的老毛子的RD-180发动机的框架有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这点不能盲目自大啊虽然在LITV发动机上我们确实是突破了,但整个火箭系统,其实还是相对落后的。”

    “结构、电力、通信、环境控制-——尤其是环境控制方面,跟一流水平差的很多。”

    “不过这也是过去的事情了,这一次嫦娥三号在发动机不变的情况下使用了新的混合液体燃料,说明我们在环境控制方面已经达到了超一流水平。”

    “要不然,也不可能在那么严苛的环境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顺利地走出霍曼转移轨道.”

    “牛逼!!那照这么说,嫦娥五号是不是已经快了?”

    “那当然,系统的问题解决,最后一道障碍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话说有没有内部人员出来说说看,长征-9型火箭到底准备到哪一步了?”

    “卧槽,五十万是吧?这种问题你也问?”

    “哎呀,反正偷不走的东西,问问又何妨.”

    而就在所有人的视线聚集在嫦娥三号上时,另一边,陈念已经坐上了专机,飞回了成都。

    LITV发动机的技术输出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剩下来的就只有细节收尾,他也没有必要再留在长安,全程盯着了。

    这一次的行程仍然顺利,不过相对前几次而言,难度其实上升了不少。

    主要原因在于,华夏在航天领域的基础,比陈念预想的还要更薄弱一些。

    实际上,按照他前一世的经验,他本来以为在201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航天技术应该已经发展到足以称得上“腾飞”的阶段了。

    毕竟,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成熟,出舱行走已经完成,空间站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发射,怎么看都觉得,我们已经站在了航天大国的俱乐部里。

    但事实上,真正接触下来,陈念才发现,我们几乎完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诸多数据和参数没有参考,诸多技术停留在理论阶段,甚至连最具代表性的天宫一号本身,都是海量试错、海量实验后的结果。

    怎么说呢?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次人造卫星发射是骑着自行车上月球,那么到现在,我们也只是把“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而已。

    其中的艰辛,其中的困难,也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感知。

    在这一点上,美国则是完全不一样。

    他们在航天领域已经彻底实现了专业化、产业化,上游支撑力度足够强大,人才储备量级也属于碾压级别,哪怕停滞数年、十数年,也真不是其他国家能够赶得上的.

    道阻且长。

    陈念叹了口气,略微沉默片刻后,脸上却又出现了几分笑意。

——

    哪怕是这么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仍然做到了第一,这还不够振奋人心吗?

    他以前看过一些玄幻类小说,讲的是“境界”不如其他人的主角,靠自己的天赋、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越级反杀的故事。

    而现在,华夏航天,就处于这个阶段。

    实力逐渐提升,但境界没跟上。

    如果有一天,在各项技术逐渐发展、境界开始快速突破之后,那么我们的发展速度,应该是远远超过那些“老牌强国”的。

    毕竟,我们已经在各个方面做到了极致.

    想到这里,他愉快地打开了系统界面。

    接近两个月的积累,他手中所持有的源点数量已经突破了3000点,这算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但对于下一代的突破性技术来说,还是存在差距。

    专用型量子计算机需要的源点数量是1400点,只能用于简单的数学计算。

    通用型量子计算机的源点数量是16万,在GAI和量子计算项目的加持下,它总算有了一个“数字”,而不是几个问号了。

    消耗最少得倒是空中平台技术,这玩意儿的源点数量已经暴跌到四位数以下,主要是得益于航天、航空和材料领域各项技术突破的长尾效应

    权衡了片刻,陈念决定还是把重心先放在量子计算上和嫦娥五号的收尾工作上。

    毕竟,空中平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建造本身,而非技术关卡上。

    伴随着项目继续推进,它所需要的源点数也会继续下跌,说不定某一天,就会跌到0

    陈念很期待那一天。

    需要多少年?

    3年?5年?

    到了那个时候,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与此同时,海的另一边。

    黄石农场,一间外表破旧,但实际内藏乾坤的谷仓里,凯斯站在还未来得及安装的防弹隔板上,向谷仓里的众人宣读着有关嫦娥三号登月的最新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