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送粮食(1 / 2)

加入书签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大早周扬就被急促的敲门声给惊醒了。

        听到外面传来三舅哥李建军的声音,周扬才知道生产队的社员们已经都起来了,正在做开拔前的准备。

        昨天夜里他又熬了半晚上翻译稿子,说实话,现在是真不想起。

        但没办法,毕竟今天有正事儿!

        挣扎着穿好衣服,周扬和李幼薇打了声招呼,便前往大队部!

        来到大队部的时候,看到院子里已经有好几辆驴车在那里等着了,另外还看到不少人在那边忙活。

        看到周扬过来,李丰年当即说道:“你亲自去仓库把粮食领出来,1500斤就够了!”

        “还是细粮7成,粗粮三成是吧?”周扬道。

        “对!”

        领了任务,周扬亲自带人来到大队的大仓库。

        打开仓库的大铁锁,周扬看到里面建有不少粮仓,每个里面都放了不少粮食。

        这些粮食都是每年生产队在交完公粮和分给社员们的口粮后,存下来的盈余,主要是用来应急的。

        就比如说,村里有很多人家到了年底或者是开春后就断粮了。ъìqυgΕtv.℃ǒΜ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生产队的集体粮仓这边还有盈余的话,就可以向队里借一些救济粮,等秋收了之后再还。

        再比如说眼下的集体劳动,社员们只管干活儿就行了,粮食则是全靠生产队自己解决。

        这个时候,各个生产队社员们的生活水平行不行,就很直观的体现出来了。

        实力强一些的生产队,社员们吃的都是细粮,还管饱!

        但是那些实力差一点的生产队就不行了,全是粗粮不说,还未必能吃饱。

        像他们这种7成细粮三成粗粮的生产队,在整个公社都算是中上水平。

        周扬让人搬了500斤白面和500斤莜面,剩下的则是带了些苞米面和土豆。

        知道那边缺菜,他又带人去了一趟西滩的菜地。

        眼下菜地里品类很少,没有生菜、莜麦菜、没有甘蓝等后世常见的菜肴,只有黄瓜、西红柿以及豆角、白菜、萝卜之类的。

        但有些菜不到季节,还没有长成,所以能吃的只有黄瓜和豆角。

        周扬让人一样摘了两箩筐,装在车上。

        折腾到了七点半,东西都准备的差不多了,随后在周扬的一声令下,车队便缓缓地出发了。

        乡村的清晨有些清冷,四周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青草鲜花上,都撒满了一颗颗露珠。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清爽了许多。

        坐在毛驴车上,周扬看着四周的庄稼地,有一搭没一搭的和李建军聊着天儿,其他人也是如此。

        六七公里的距离,毛驴车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其实按照牲畜的脚力,本应该可以再快一点。

        但是这个路况啊,实在是太糟糕了!

        或许是这段时间前往宝丰水库的车辆实在是太多了,本就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变的更加的破烂不堪了。

        到处都是大坑,很多时候毛驴车走过去,都得人在后面推,不然根本走不出来。

        八点半,车队终于抵达了宝丰水库附近。

        只是当看到眼前的场景,即便是参加过两次集体劳动的周扬也被震撼到了。

        此时的宝丰水库已经上工了,映入眼帘的都是密密麻麻的人和各种旗帜,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

        此外,原本不算宽阔的河道两边,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竖起了大量的标杆,从水库下面一直向北延伸,看不到尽头。

        标杆上悬挂的小彩旗,在微风中迎风招展,颇有气势。

        最引人瞩目的是道路一侧新栽的电线杆,这些电线杆是从水库中游管理处那边接出来的,几乎每个电线杆上都装着功率很大的照明灯泡。

        此外,隔上一段距离就能看到电线杆上面架着的一个个大喇叭。

        周扬等人过来的时候,电线杆上的高音喇叭里正不间断广播着某个生产队的决心书。

        这封决心书写的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甚至于满是本地的土话,但是却听得人热血沸腾。

        与此同时,数万名社员和大量的骡马牲畜沿着水库的上游分区域劳动,队伍一直延伸到了几公里外。

        宝丰水库除了大坝需要修整,还要疏通河道、治理两边的山体和清淤等等,工程量着实不小。

        一个个社员们挥舞着铁锨和洋镐,有的用洋镐刨,有的用铁锹铲,还有的用架子车拉。

        车装满了,再推上远处的河岸,整个场面真的是热火朝天。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周扬的内心是震撼的!

        他可是知道,劳动中的这些人可没有工钱、没有奖金,只有微不足道的工分。

        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依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

        这样的场景也就这些年能看到,再过几年或许就看不到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老百姓而言,生活或许是贫苦的,物资可能是匮乏的,但是他们的精神和内心世界却绝对是丰富的,也是最有精气神的一代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