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魄力(2 / 2)

加入书签

接着,又把朱允炆的亲娘拿来说事,既然朱标的皇帝身份没了,那吕氏的太后身份自然也要被收回。

朱棣从善如流,将吕氏降为懿文太子妃,然后以怀念大哥的名义,打发她去给朱标看坟去了。

同时,朱标长女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吴王朱允熥,改为广泽王;朱允熞从衡王降为怀恩王……

李青内心五味杂陈,他知道,老四以后多半要对这些个侄子下死手。

于是散朝后,借机向朱棣进谏:“懿文太子为国鞠躬尽瘁,如今皇上登临大宝,乃众望所归……”

李青知道朱棣心虚,为了自己,为了子孙后代,朱棣肯定会找机会下杀手。

但其实……根本没必要。

“皇上,百姓心里都有杆秤,得民心才是上策啊。”

朱棣默然片刻,微微点头,“随朕来。”

……

乾清宫正在修缮,两人来了中殿。

就坐后,朱棣屏退左右,开口道:“建文没死。”

“啊?”李青一脸吃惊,旋即又道:“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人以为他死了,退一步说,只要皇上励精图治,就算他日建文站在金陵城下又何妨?”

朱棣直勾勾的看着李青,李青一脸坦然。

许久,朱棣移开目光,淡淡道:“据查,那晚有一青年男子,跟着一位邋遢道人出城,朕记得,你师父就是张邋遢,对吧?”

“这…有什么关系吗?”

李青依旧镇定,但心已经有些慌了,暗道:“不是吧?你这都能联想到一块儿,简直……离谱。”

“朕担心到时候再来个靖难翻版,国家又是一场大乱。”朱棣一脸不安,无力道,“一日找不到建文,朕一日寝食难安啊!”

“皇上着相了。”李青安慰道,“建文根本没有班底,武将不支持他,文臣……皇上也看到了,他们亦不会向着建文,大势已定。”

顿了顿,“如今局势基本稳定,治理大明,才是正经。”

朱棣点头,但眼眸中仍藏着深深的不安:“朕借着恢复祖制的理由,废除了所有建文新政,今年就按部就班吧,新政明年再执行。”

“对了,你可有良策?”

“有一点儿。”李青也不避讳,当即把改户籍制的策略,详细说了一遍。

朱棣听完,大点其头:“不错,国家想要发展,必须得让百姓有奔头;

不过,想要繁荣昌盛,最重要的还是得有钱,建文在位这几年,大把大把的撒钱,而朕想做的事儿,都太烧钱了。”

李青心中一沉,忙道:“皇上,宝钞不可滥印啊,它只是交易的工具,并非财富……”

“朕当然知道。”朱棣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接着又道,“你以为,海商如何?”

“开海?”李青眼睛一亮,“好啊,宋朝那么富,靠的就是海上贸易,皇上圣明啊!”

他没想到,自己还没说,朱棣就先悟到了。

想要快速发展,开海绝对是不二良策,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只要到了海外,价格至少能翻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简直赚翻了。

李青心道:“老四果真非同一般,这魄力,比老朱强多了。”

诚然,开海好处多多,但也有弊端。

首先,开海必定要组建大量水师,舰船漂洋过海,时间一久,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而且,士绅财主会借机壮大,甚至有可能倒逼皇权。

宋朝就是士大夫太过强大,进而架空皇权,最终导致灭国。

这也是老朱禁海的理由!

而且,一旦开海,子民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富绅地主为了赚钱,改稻为桑者肯定不在少数,会导致百姓饿肚子。

不过,相较于这些弊端,开海的好处更多。

开海会使经济飞速发展、开拓眼界、取长补短、与万国交流;国家保持开放的必要性,太大了。

“皇上,想要开海通商,首先得把船的问题解决。”李青振奋道,“然后,想办法限制富绅,比如:为了利益,改稻为桑。”

朱棣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宝船不是问题,你难道不知陈友谅吗?”

“陈友谅?”李青讷讷点头,“知道,这…跟他有关系吗?”

“当然,当年父皇与他在鄱阳湖大战,若非他铁索连舟,谁赢谁输也不一定呢。”朱棣笑道,“那厮仗打的不咋地,却是个造船好手;

他对咱大明的舰船,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铸造宝船根本不是问题。”

顿了顿,“至于限制富绅地主……根本没必要!”

朱棣淡淡道:“开海通商这生意,唯有朝廷能做,朕岂会给他们机会做大,步宋朝后尘?”

他目光灼灼:“朕要做的是,国富带动民富,而非富绅带动民富,他们带不动民富,更不会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