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改科举、设学校、废捐纳(2 / 2)

加入书签

咸丰对这个提议颇感满意,说道:“这几年来,捐纳大开。言官屡有上奏,说各地官学、书院受到冲击,闲废破旧,竟有因而倒闭者。

“朕每闻及此,无不黯然神伤。自古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今文风不振,圣教蒙污,读书人斯文扫地,实乃朝廷之过。”

咸丰治国理政不行,却雅好文学音乐,在戏曲上颇有造诣,有几分像宋徽宗。

做皇子时,他极力争夺皇位。可做皇帝这几年来,他终于理解了皇帝的苦楚。

皇帝看似潇洒,实则要忍耐数不尽的规矩,要应付朝廷上的朋党之争,要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皇权看似至高无上,其实不然,上到使用大臣,小到地方官员的升降赏罚,皇权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就像恭亲王的岳父桂良,咸丰明知道他贪婪,却动不了他,只得继续对他委以重用。

咸丰终于理解了,明武宗为何要带兵亲征,为何要封自己为总兵。他的志趣不同于明武宗,更羡慕那些风流倜傥的翰林名士。

就像潘祖荫那样,出身清贵,家境优渥,才华横溢,仕途显达。不管政局怎么演变,这种人物都会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哪像自己这个皇帝,无力挽回时弊。若不能力挽狂澜,到时候就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一旦尝过其中的滋味后,就没人会再放弃。就算满清有亡国之祸,咸丰也决不愿意让出皇位。

肃顺直言不讳,说道:“皇上,奴才以为,科举取才那一套已经不适用了。就像天津洋枪队那样,之所以能够征服朝鲜,一半仰赖皇上威德,另一半应归功于洋枪洋炮。

“当今最要紧的,莫过于大办洋务,开矿兴工,自造兵舰枪炮。科举主要考文采,不涉洋务,就算学子高中状元,亦对洋务之学丝毫不通。

“奴才以为,应当改换科举考试内容,不再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文学内容,重点考经济策论、洋务之学。科举考试内容一换,学子自会留心洋务。”

科举制度发展一干余年,至清朝时已经相当严密、复杂。以乡试为例,根据乾隆定下的规矩,乡试共分为三场:

第一场,《四书》制义题三、五言八韵诗题一;第二场,《五经》制义题各一;第三场,策问五。

只不过,到了现在,科举已经完全过时了。咸丰亦深知科举之弊,点头同意了肃顺的建议。

肃顺受到鼓舞,继续说道:

“朝廷亦应大办新式学堂,重点教授经济、洋务、夷语、兵舰、工矿、电报、铁路等内容。办学费用,主要来自学生的学费、士绅的捐赠。

“改科举、设学校、废捐纳应当同时并行,非如此不能整顿吏治。这三事,关系士林出路,亦关系大清国运盛衰。恐有顽固官员上疏阻挠,请皇上乾纲独断,一定要推动下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