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鼓励教育(1 / 2)

加入书签

毕业式结束后,杨烜与校长、总教习谈起海军教育的事。没过多久,秘书过来提醒他:该出发去船政学堂了。

华夏百废待兴,军政府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很多事业,特别是洋务方面,都是从来没有的事,只能由杨烜亲力亲为。

因此,杨烜工作格外繁忙。他难得来一趟长洲岛,办公厅也为他安排了紧张的日程。参加完海军大学堂毕业式,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新设立的“黄埔船政学堂”剪彩。

之前,军政府只有一所实务学堂,主要用来培养技术人才。

实务学堂顾名思义,偏向于实用。为了满足工商业对人才的需求,实务学堂不断增设新的学科,如铁路、蚕桑、水利、测绘等。

时至如今,实务学堂学科堆叠、混乱,管理上存在诸多不便,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对此,杨烜力排众议,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从实务学堂中剥离学科,单独成立了许多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学校。

黄埔船政学堂正是如此,其师生、教具都来自实务学堂船政系。因此,黄埔船政学堂并非是从零开始,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

职业教育是军政府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华夏一直都很重视教育,籍此发展出了灿烂的文化。但传统教育首重科举教育,只有有钱人才上得起学,学术上亦深受儒家理学桎梏。

表面上,华夏有着学识渊博的文官队伍、丰富的典籍文章。浮华之下,则是惊人的文盲率。

杨烜深知,百计大计,教育为本。入主广州不久,他便开始着手开展新一轮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普及,推动职业、高等教育。

在这方面,杨烜学的是普鲁士。在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鲁士算不上是特别强大的国家。但在教育方面,普鲁士绝对走在了世界最前面,成为英、法、美等大国的学习对象。

正是凭借着先进的教育体制,普鲁士在德意志诸多公国中脱颖而出,最终统一德国,成为世界级强国。

事实上,日本明治维新,在教育方面几乎全搬照抄普鲁士的教育体制。在华夏艰难近代化的过程中,不管是晚清还是北洋、民国、新中国,均采用了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而普鲁士的教育体制,最终在全世界通行开来,为现代社会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各国工业培养出了合格的劳动工人。

新一轮教育教育亦颇多亮点:

第一,全面、强制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为八年,幼童从六岁至十四岁,不分男女,不分贵贱,必须全部入学。六岁至十一岁,入小学上学,十一岁至十四岁,入初级中学。

小学与初级中学合称公学,由军政府提供免费教育,中午提供一顿免费午饭。

军政府规定,每600个适龄儿童必须设立一所公学,所有适龄儿童必须进入公学,接受义务教育。父母不得阻止子女进入公学,所有工厂、手工作坊、商铺等亦不得雇佣六至十四岁的童工。

适龄儿童入学率将作为考核军政府工作的重要标准。为推动义务教育,军政府可动用警察局警力,逼迫父母送孩子上学。但凡有适龄儿童未入学者,可对当地军政府首长、教育部门领导问责。

所有公学统一使用军政府宣教部编写的教材,禁止私人办学,禁止使用其他教材。小学设置语文、数学、自然、劳动、体育等课程,初级中学设置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地理、历史、美术、生物等课程。

为了保障残疾儿童、孤儿等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宣教部要求必须在县一级至少建立一所残疾儿童公学、一所孤儿公学。

二、分类开展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军事教育。

(一)中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高级中学教育。

职业教育主要依托专门职业学校开展,着重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人才。为此,要从实务学堂分出不少专业,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职业学校,计有十几所之多。

比较重要的,有培养医生的医学院、培养测绘勘察方面人才的测绘学院、培养电报人才的电报学院、培养冶金方面人才的冶金学院、培养铁路人才的铁路学院等……

高级中学教育主要面向有优秀初中毕业生,重在发掘有潜力的人才苗子,向高等院校输送种子选手。

(二)深化高等教育。

将暨南大学堂迁至广州,设立文、理、工、医、法五个学院,参照柏林大学模式建学。原有低层次的、实务性的学科剥离,另行成立专门职业学院,只保留较为高级的学科。

成立暨南科学研究所、暨南科学会两大科研机构,作为岭南最高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设立岭南文学院,为岭南最高社会科学机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