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对牛弹琴(1 / 2)

加入书签

碰巧,江苏巡抚何桂清正在上海城外督剿小刀会。文翰既然来到了上海,决定面见何桂清,就通商、关税、防务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磋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满清被迫五口通商,洋人也得以堂而皇之地在五口公开活动。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外交问题。

清廷奉行“朝贡外交”观念,视外国为夷狄、藩属。譬如当时的越南、朝鲜等国,都属于满清的藩属,要向清廷称臣。臣下对君上,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彼此并不存在外交上的分歧。

洋人就不同了。英法美俄等国已经建立了现代政府组织,奉行相对平等的外交观念。不同国家之间,实力固然不同,但就日常来往而言,彼此仍是平等的,应当如同朋友一般礼尚往来。

咸丰乃是“天朝上国”的皇帝,是天子。对他的观念里,全世界的人都是上天的子民,也都应奉他为共主。洋人主张平等外交,这对清廷来说无疑是不可接受的。

于是,咸丰避免与洋人接触,中枢也不想与洋人打交道,也没有处置外交事务的专门部门,便把外交事务推给了地方官:两江总督。

清朝两江总督辖区包括今之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乃满清财赋重地。两江总督在八大总督中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

上海原本是江苏省松江府下面的县城,也是中外贸易中心。上海的外国侨民数量首屈一指,各国外交官也都集聚上海。

因为这个缘故,清廷把外交大权推给了两江总督,加衔“南洋通商大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

两江总督本是疆臣中的肥缺,但涉及到洋人,加上太平军作乱,两江总督也成了一个危险的职位。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与两广总督一样,动辄得咎。特别是太平军攻占金陵后,两江境内的督抚大员战死、殉节更成常态。

两江总督也害怕与洋人打交道,把这项外交特权推给下面。最后,上海道台倒担起了外交重任。

在现代政府中,外交事务至关重要。美国专设国务卿处理外交,英国外交大臣的地位亦超然于其他内阁大臣。

满清不重视外交,中枢极力避免外交,竟然把外交大权交给上海地方官,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现今的两江总督名叫怡良,满洲正红旗人,瓜尔佳氏,最早在刑部担任笔帖式。满人亲贵有多种入仕途径,不像汉人那样只能辛辛苦苦读书科举。

怡良一开始便担任京官,办事勤勉,仕途很顺利,1838年便升任广东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怡良是坚定的主战派,倾力支持林则徐禁烟。

战后,怡良震惊于洋人的坚船利炮,态度趋于消极,对外主张避让求和。如今,他已经61岁,力有不逮,更难应付当下的危局。

怡良主张先难后易,先剿灭上海小刀会,重获上海关税收入,再集中兵马对付太平军。他把两江总督衙门设在常州,支持江南大营围攻天京。

上海小刀会那边,包括与洋人打交道,都交给江苏巡抚何桂清处理。

这位何桂清是个神童,十九岁就中了进士,三十六岁就出任江苏巡抚,在汉族官僚中堪称奇葩。他是道光十五年的进士,与军机大臣彭蕴章、浙江巡抚黄宗汉、江西巡抚张芾都是同年。

尤其在两江总督辖境,三个巡抚既是同年,又是同党。三人沆瀣一气,简直都能架空怡良。何桂清年轻有为,精力充沛,所在江苏事权最重,最喜欢揽权多事。

所幸怡良已经年迈,一向忠厚大度,凡事都让着何桂清,两人尚能和衷共济。外交上的事权,自然也都落到了何桂清的头上。

听说英国公使、英国驻沪领事一起登门拜访,何桂清不敢怠慢,整理衣冠端坐在中军帐内,又特意安排了几名相貌周正的抚标营亲兵,手持洋枪,侍卫帐外。

文翰注意到了清军士兵手里的洋枪,却颇为不屑,昂首进入中军帐内。

何桂清起身迎接,拱手说道:“公使先生、领事先生,军中诸多不便,本院未能出帐迎接,还请见谅。”

随行秘书威妥玛把何桂清的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这位威妥玛在中国生活多年,精通汉语,将接替阿礼国出任英国驻上海领事。

文翰对满清官场上的繁文缛节并不感冒,却依然震惊于中军帐内的陈设。这座大帐内部别有乾坤,摆设了花草虫鱼、古玩字画,宛如别墅。

他心想,满清政府一向财政紧张,若把地方官的古玩字画变卖,一定可以筹出许多军饷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