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阿礼国出任驻穗领事(1 / 2)

加入书签

英国驻沪领事馆最早在上海县城内。

上海开埠之初,清廷执行“华夷分居”政策,要求洋人住在城外,与华人分开。时任上海道台便要求英国领事在城外居住,不得在城内建设公馆。

首任英国领事巴富尔坚持要在城内办公,上海道台只得妥协。

但上海在开埠前只是一座小城池,方圆仅有二里。英国人在上海城内深感不便,上海道台亦生怕英国人寻衅滋事。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在城外设立租界,供洋人居住,华人不得入内。

这便是租界的由来。可以说,租界的形成不唯是洋人作崇,背后亦有昏聩无能的地方官员在推波助澜。

辩证地看,租界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国近代化启蒙提供了必要的土壤。但凡有新事物,往往率先在租界诞生。日后革命党开展革命活动,亦往往需要租界的庇护。

英国驻沪领事馆位于英租界东翼,靠近黄浦江,即今之上海外滩。建筑整体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屋外有花园绿地。

此时的上海租界,已经兴起了炒地皮的风气。外滩地靠黄浦江,寸土寸金。英国领事馆占据外滩黄金地带,又拥有大片花园绿地,无疑对外传递出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信号。

阿礼国请文翰进入领事馆会客室,印度仆人奉上红茶。精致的陶瓷茶杯,银制调羹,散发着香甜味的红茶,令文翰不由得想起了伦敦。

他尝了一口红茶,觉得香甜可口,颇有英国红茶的风味:浓厚、丝滑、甜腻、芬芳。

能在异国他乡品尝到英国茶的味道,文翰非常满足,心中的愁绪也减轻不少。他说道:

“领事先生,能在外国喝到地道的英国红茶,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上流社会流行口味苦涩的绿茶?难道,他们用不起白糖吗?”

文翰虽是英国东方殖民事务专家,却并不熟悉中国文化,也不认同中国士大夫在绿茶上的独特偏好。

可阿礼国旅居中国多年,刻苦钻研中国文化,对中国文人的审美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与文翰这种贵族出身的人不同,阿礼国出身于平民,因为能力和才干得到英国外交部的认同,进而出任驻沪领事。

但英国驻华公使是个重要职位,一般兼任香港总督、英国驻华商务总监,还负有节制指挥远东舰队的权力,通常由贵族担任。

阿礼国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外交官阶。要想打破外交部的贵族传统,要想出任英国公使,阿礼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知识是最好的武器。阿礼国并不想为文翰解释绿茶与红茶之分,便随口附和起文翰,说道:

“大概只有苦涩的绿茶,才配得上他们那苦涩的命运吧。”

文翰品味着阿礼国的话,若有所思。

这次访问天京,阿礼国并未陪同。从文翰的神态中、海军官兵们的传言中,阿礼国已经得知此次出访极不顺利。此刻,他便坦然问起文翰:

“公使先生,你出访天京,可曾见到洪杨本人,对太平天国印象如何?”

文翰苦笑一下,叹道:“一言难尽,果真不出你的意料。我并未见到洪杨,却见识到了太平军底层官兵。这些太平军真是一群宗教异教,十足的邪恶分子。我们大英帝国与太平天国,毫无合作的基础。”

说罢,他从随手的公文包里掏出几份文件,递给了阿礼国。

这些文件都是文翰访问天京期间,太平天国官方发给的照会,已被翻译成英文。才翻了几页,阿礼国便哑然失笑。

太平天国照会里充斥着傲慢、无知、愚昧、狂妄,已经超出了阿礼国的想象。

文翰前往天京时,为了宣扬英国国威,带有哈尔米士号(Hermes)、撒拉曼特号(Sylamander)、拉特雷号(Rattler)三艘军舰。

他们首先路过镇江。镇江为太平天国东大门,守将炮击英国军舰。文翰不愿与太平天国交恶,忍气吞声,派人举白旗向镇江守将说明来意,始得前往天京。

到达天京后,双方仍在礼节上争执不下。太平天国比满清还看重等级秩序,要求文翰行以跪礼,并发出了第一封照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