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421弹劾(1 / 2)

加入书签

第422章  421弹劾

        嘉靖皇帝看到了吴山的奏疏,双眉紧锁,但是脸上的表情却很是不悦。

        一旁的黄锦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不由得暗暗擦了一把冷汗。

        如果吴尚书是在昨日递上来的奏疏,估计对嘉靖皇帝的影响还会大一些,但是在经过昨日和方士的交流,又看了钦天监送来的奏疏以后,嘉靖皇帝已经相信了他们的判断。

        毕竟,朝廷专司其责的钦天监和那些得道高人看法一致,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说起来,嘉靖皇帝感觉昨日他也是瞎操心了,看到日食发生就急急忙忙击鼓救护,现在看来自己是白忙活了一场。

        所以,今日看到吴山的奏疏,嘉靖皇帝心里更多的还是不高兴,他可不相信吴山没有收到钦天监的报告,不清楚昨日日食的情况。

        可既然知道内情,吴山为什么还要上表陈情,一副要教导自己的言辞口吻,或者说吴山不过是在借这次的日食表达自己心中对皇帝的不满情绪。

        想到这里,嘉靖皇帝脸色也越来越差。

        不止是距离皇帝近些的黄锦发觉了,就连稍远些的高忠也注意到了皇帝的不满,他们也只能在心里替吴山默哀。

        惹怒了皇帝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黄锦和高忠已经通过陈矩,知道了昨日之事。

        魏广德把一切都安排好了,可就是在吴山那里吃了憋。

        其实,这一切或许在嘉靖皇帝要过吴山奏疏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

        看完吴山的奏疏,嘉靖皇帝又看了内阁的票拟,严嵩写的。

        看票拟,嘉靖皇帝就知道严嵩看过钦天监的奏疏,知道“内情”,所以批吴山之言为妖言,建议实施责罚,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钦天监在日食之后也是会向礼部报告的。

        吴山明知道昨日日食“当食不食”乃君德感召,却依旧上奏救护,及提醒皇帝在日食后该怎么做,这是包藏祸心。

        “明明薄蚀,吾谁欺?欺天乎!”

        嘉靖皇帝随口念出吴山奏疏中的一句话,这是对钦天监对日食解释的一种反驳。

        “皇爷,要不要批红。”

        嘉靖皇帝放下吴山的奏疏递还到高忠手里,高忠没有得到嘉靖皇帝的暗示,是批红还是驳回,故而小心翼翼的问出口。

        批红,自然是准了内阁的意见,对吴山进行责罚,那么这件事儿也就翻篇了,可要是驳回,那就代表着嘉靖皇帝对内阁提出的责罚不满,是要加重对吴山的惩罚。

        嘉靖皇帝抬眼看了看高忠,开口说道,尽管脸上不悦之情并未消退多少,“吴山此为守礼,不必引罪。”

        高忠闻言,忍不住眼皮子跳了跳。

        皇帝算是驳回了内阁的处置意见,不责罚吴山,可是听其言观其行,似乎又没那么简单。

        只有一旁的黄锦低头不语,在他心里已经清楚,吴山的仕途算是完了。

        本来,身为礼部尚书的吴山是有机会入驻内阁的。

        吴山此人耿直,经常因为直言引起嘉靖皇帝的不满,但是或许嘉靖皇帝也知道朝中还是需要这样敢直言的大臣,所以一直并未怪罪。

        可这次,吴山似乎有借用日食之事含沙射影君上的嫌疑,嘉靖皇帝终于有些忍不了了。

        若是这样的人入了内阁,怕不是在时刻提醒他什么,而是会像只蚊子一样不断在耳边嗡嗡嗡,这还让他如何修炼道术。

        眼角看着高忠接过奏疏回到座位上,提笔批上嘉靖皇帝先前的话,奏疏被放到一边,黄锦暗暗吐了口气,只希望这位吴尚书自求多福。

        黄锦也不知道吴山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要知道,吴山的上一任礼部尚书王用宾就是因为处置李默案恶了嘉靖皇帝,从北京礼部转迁南京礼部养老去了。

        不过,能够全身而退也算是好的了。

        事情似乎就这么过去了,大殿里传出小內侍读奏疏的声音,高忠这次带来的奏疏还有不少,但大多都是知道钦天监奏本后上奏恭贺的。

        当最后一本奏疏念完后,嘉靖皇帝之前脸上的阴郁之气尽散,嘴角含笑说道:“怎么这么多人都认为此乃上天眷顾,呵呵可吴尚书不是这么看的呀。

        礼科有奏疏吗?现在礼科都给事中是谁?”

        看似很随意的问话,黄锦已经明白嘉靖皇帝的心意了,看来皇爷是已经下定决心了。

        想归想,黄锦还是上前半步躬身答道:“回皇爷,现任礼科都给事中是李东华。”

        “知道了,下去问问他,怎么不上本。”

        嘉靖皇帝随口就说道,随即就起身,活动了下四肢,“坐的久了,都僵了。”

        一边说,嘉靖皇帝一边往大殿大门方向走去,看样子是要去院子里活动活动手脚。

        黄锦给高忠递了一个颜色,示意他找李东华,要他尽快上本,自己则快步跟上嘉靖皇帝。

        明初,承前代制度,统设给事中,不分科。

        洪武六年按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都给事中一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均从七品,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察六部事务。

        享有“科抄”,“科参”及“注销”之权,注销是指圣旨与奏章每日归附科籍,每五日一送内阁备案,执行机关在指定时限内奉旨处理政务,由六科核查后五日一注销。

        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监督其执行。

        可以说,六科就是朱元璋给六部头上戴的紧箍咒,用来钳制六部权利的工具。

        黄锦和高忠自然不会去问嘉靖皇帝,要礼科上奏什么。

        看到嘉靖皇帝消失的背影,高忠才对身旁的小內侍吩咐道:“快些收拾好,把奏疏都送回司礼监去。”

        等小內侍收拾好奏疏,高忠就带着他们出了永寿宫直接往西苑大门走去。

        出了西苑,高忠想到嘉靖皇帝的吩咐,转头对身后跟随的內侍说道:“你们先把奏疏抱回司礼监,我一会儿回去再处理。”

        吩咐完,高忠就头也不回的进了西华门,前面不远就是六科廊。

        李东华对于司礼监太监高忠突然找来有些措手不及,看着高忠进门急忙起身迎了过来。

        甭管文官在外面多么骄傲,随意贬低宫里的太监,可是真正面对太监的时候,那态度绝大多数都是显得很卑躬屈膝。

        “高公公,什么风把你老吹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