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六月新苏庄(2 / 2)

加入书签

苏园内的私塾挤的满满当当的都是孩子,亲卫们准备等着庄户们忙完农时,就把庄子重新归置一下。

以后苏府外,高墙内做为私塾,亲卫们和庄户住在苏园外。

这也意味着苏策又要花一大笔钱了。

苏父现在过得很痛快,苏府的新产业,每年算下来百果酿能带来五万贯的进项。

今年老爷子是准备大干一场了,每天下午都会拉着苏策在庄里走走停停。

苏策有种回到上一世去工地的感觉,每天夹着一只炭笔在木板上写写画画。

就这样到了三月底,庄户们耕种完毕,苏庄开始在长安城南订购大量青砖青瓦,在集市订购一百顶帐篷。

在原本的苏庄基础上建起来一百套小院,房子是青砖青瓦,院墙是拆下来的土坯垒成,外面抹着一层黄泥,在涂上石灰,白墙青瓦的很耐看。

怎么样让人死心塌地,就是给他所有他想要的。

苏府内院三进的院子只能亲卫及其家眷进入。

而庄户们住的地方也不差,主家建的房子用的都是青砖青瓦,再也不怕屋漏淋雨了。

种的地,租子只有三成,还分了牛和工具,家里以前乱跑的泥娃子也能去苏府外院里面的私塾读书了。

在苏府外,新建了很多建筑,南边是新建的酒坊,这里以后专门用来制作百果酿,东面西面南面是庄户的小院,两路从东西边庄户小院留出的开口通往西边的耕地,东边的官道。

到了六月初,庄户搬进了新家,同时也自发的和苏父签字画押,以后他们就不再是佃农而是庄户了,虽然失去了佃户的自由,成为了有主家限制的庄户,但是颠沛流离的佃户生活谁愿意过谁去过吧。

李常被苏老爷子提拔成了管家,以后外院的事情就都是李常去管了,名不正则言不顺,李常帮着苏策做了很多事,苏策年纪轻,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但是苏老爷子不能当做不知道。

苏老爷子怕苏策抹不开脸面,和李常给苏家定下了规矩。

内院男丁不可入,免得冲撞了苏家家眷。

同时,苏母去长安城请了两个从宫里出来的老嬷嬷,说是请,不如说是被求的没有办法了。

宫里的规矩大,宫女听着好听,但是一旦上来年岁,三十五岁就被“放恩”到了宫外,这些人除了伺候人,哪里有养活自己的手段,要是家人还在那还好说,要是找不到家人,最终的结局大多是悲剧收场,苏母遇到了,看着可怜就带回来了两个。

与此同时还有从人市赎买回来的六个丫鬟,都是苦命人,到了苏家至少能吃饱穿暖,家里唯一的男丁,苏策也是洁身自好,宠着王兰一个人。

内院的人多了起来,也不空荡了。

两个老嬷嬷都没用苏母吩咐就把内院打理的井井有条。

三进的院子,中院不住人,也是前院,有正堂,侧厅。

后面是东西两院,东院住着苏策夫妻,西院是苏老爷子和苏母。

自从苏母带回来八个人后,一个嬷嬷带着三个丫鬟跟着住进了东西两院的厢房。嬷嬷住西厢房,三个丫鬟住东厢房。

至于吃饭还是老规矩都去外院的大食堂吃饭,哦,庄户和他们的孩子早中晚三餐也在这里吃。

本来大乾吃饭时两餐,但是苏策从小就要吃三顿,所以苏府历来也是三顿,到了现在的苏庄也跟着这个习惯。

庄户们现在的粮食还在地里,等到这一季粮食产出了,苏策让庄户去大食堂吃饭,庄户估计都不愿意,毕竟这要是传出去,占便宜没够的骂名可背不起。

至于亲卫和食邑那吃苏策的是天经地义,以后等食邑那一百个孩子长大了,也会从苏府搬出去,苏策也不能养他们一辈子。

施恩于下要有度,可帮一时难,不帮一世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