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7章 别打脸(1 / 2)

加入书签

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陷武昌,处死楚王朱华奎,率兵再次进犯巴蜀。

        秦良玉上呈全巴蜀形势给巡抚陈士奇,建议派兵守十三个关隘,但陈士奇不用,秦良玉又找巡按刘之勃,刘之勃同意秦良玉的计策,但是却无兵可派。

        崇祯十七年,张献忠领大军长驱直入,再次进犯夔州,秦良玉率军前往救援,但寡不敌众,被击溃。

        张献忠攻下锦城后,秦良玉对部下说:“我兄弟二人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二十年。到现在这种地步,也敢与贼势不两立!”

        于是,秦良玉分兵守卫石砫境,张献忠到处招降巴蜀土司,却不敢来石砫。

        清顺治三年,远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键派使节专程赴石柱,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衔,封忠贞侯。

        同时近在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巴蜀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平定川中诸贼。

        永历二年,明朝宗室朱荣藩称监国于忠州,派使者征粮于秦良玉,秦良玉不应,朱荣藩遣军攻之,秦良玉求救于李占春,朱荣藩才退走。

        五月二十日秦良玉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五岁。

        这就是这位名垂千古女战神的传奇一生。

        一介女流,凭借赤胆忠心和手中兵器,镇守巴蜀几十年。

        就连大西王张献忠都闻风丧胆,这样的女豪杰千古少有,必然流芳百世。

        大清顺治十八年,庄廷珑刊刻《明史》,引发清朝最大规模的文字-狱。

        这场历时三年的浩劫死伤无数,跟明朝有关的历史和物件儿无一幸免。

        但唯独一个例外,就是秦良玉的宗祠画像和塑像。

        顺治爷康熙爷敬重秦良玉的赤胆忠心和骁勇善战,特赦加以保护。

        不但如此,康熙爷还曾经收藏了秦良玉的一尊木雕塑像。

        敬重前朝将军,这不是先例。

        但如此敬重前朝女将军,这却足矣载入史册。

        画面下方留白题诗四首。

        第一首: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第二首: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第三首: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最后一首是: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四首诗的左边押着一方铃印“崇祯天宝。”

        加上这方印,这就太牛逼了。

        崇祯天宝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的印玺。

        四首诗均为崇祯帝所创,并亲笔题词。

        这是迄今为止,崇祯皇帝唯一的真迹。

        画面左边有一个由“三月十九”几个数字组成的鹤型签押。

        见到鹤型签押,这幅画的作者便呼之欲出。

        这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师,八大山人朱耷的真迹。

        除了朱耷的签押之外,还有七方铃印,均来自盖章狂魔乾隆大帝。

        把这些结合到一起,这幅画可就太了不起了。

        几百年来,秦良玉的塑像宗祠不少。

        但流传下来的画像就只有两幅。

        第一幅就是陆飞眼前的朱耷真迹。

        另外一幅是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画作的秦良玉油画。

        可惜,圆明园浩劫的时候,这两幅画全部消失,至今下落不明。

        今天陆飞能见到其中之一,已经算是天幸了。

        而且,这幅画对陆飞还有特殊的意义。

        陆飞是巴蜀人,秦良玉是巴蜀女英雄,无形当中,在陆飞心中的分量又增加几分。

        说句实话,看到这幅画时陆飞的心情,丝毫不亚于见到《八拜之交》。

        同样激动莫名。

        看了好一会儿,发现装裱有两处破损,陆飞拿出工具马上进行修补。

        折腾到凌晨两点,这才算大功告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